壹
“中秋”二字最早出现于《周礼》之中,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晋代书法家王献之的《中秋帖》,是以“中秋”命名的法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秋帖》总共3行22个字,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没有落款,帖正文右上角还有乾隆的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虽然在断句上人们未达成共识,但其表达思念的情感隐现其中。 《中秋帖》被认为是“一笔书”的代表作,它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三帖,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稀世珍宝。
贰
宋徽宗《闰中秋月帖》 尽显帝王之书的华丽之美
宋徽宗赵佶的《闰中秋月帖》,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是书法史上的传世佳作。
这幅“瘦金体”的书法法帖,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对中秋月的吟咏:“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诗文从与中秋相关的桂花、月亮等因素中生发出美好之意,营造出关于月夜的独特意境。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借物抒情是其抒发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法,作为皇帝又是典型文人的宋徽宗,亦少不了这种情怀。这幅法帖用笔刚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尽显帝王之书的华丽之美,又与诗境相合。
叁
米芾的《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体现浪漫主义情怀
关于“月神”的神话,在唐代出现新内容——月宫中除了嫦娥、蟾蜍、玉兔外,又增添了吴刚这一人物,体现出浪漫主义情怀。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简称《中秋诗帖》)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诗中写道:“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米芾在《中秋诗帖》中引用了“吴刚伐桂”这一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以此暗喻仕途常为人阻,才华无法施展。诗文之间还有两句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体现着米芾对书法的严谨态度。
肆
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图》 以文人月夜访谈为主题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文人月夜访谈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少见,明代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图》可谓代表作品之一。
画面表现了画家与来客小醉后于秋天庭院中赏月话旧的雅会,寂静而明亮的月光,携无限情思,于画面之上浮现,并赋予中国画以新的图像内涵——与现实生活很近的亲切和悠闲。这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明中晚期,苏州地区发达的经济、市民阶层的兴起、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让文士的生活愈加清雅而闲适,园林、家居等意象成为此时文人画自觉表现的主题。
伍
《月华图》构思别出心裁 以写实手法直接表现皎洁月光
清代著名画家金农绘的《月华图》轴,可谓古代秋月的代表之作。画幅右下款识:“月华图画寄墅桐先生清赏。七十五叟金农。”
此图是金农晚年画赠友人之作。全画中只有一轮满月,里面是凹凸起伏的阴影,外缘放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组成的光芒。画面赋色简逸纯净,却表现出画家强烈的感情。传统作品中月亮往往被赋予神话色彩,内有嫦娥、玉兔、桂树等形象,在文人画中,月亮更多的是作为补景出现。《月华图》的构思则别出心裁,以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月亮的光华,以奇制胜。此图画法上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笔墨之法,阴影的表现充分发挥了水墨在宣纸上产生的效果,与暖色调的淡色光芒形成对比,衬托出月光的皎洁明亮。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意与神和、迹与手化,天趣自成,展现出画家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张庚《国朝画征录》曾评金农画道:“非复尘世所见,盖皆意为之。”此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
张大千《嫦娥》 中秋民间艺术最流行的题材
嫦娥奔月的传说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因此也就成为中秋民间艺术最流行的题材。嫦娥飘然优美的体态,是千百年来艺术家不断塑造的对象。张大千曾在1933年创作水墨纸本《嫦娥奔月》,又在1935年创作《嫦娥》,其中,作品《嫦娥》由著名花鸟画家于非闇题签。画中月桂树下的嫦娥怀抱玉兔,神态安然,没有翻版古人样式,给人以亲近之感,属于张大千早期仕女人物之典型特色。画中人物面部丰盈,细目小口,体态婀娜,发髻的钩皴率意虚和,颇有质感,衣纹的行笔十分自由流畅。
历代文学作品常将玉兔喻为明月,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说。中国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的《丹桂双兔》可谓他罕见的画兔题材作品,他以兔及中秋时节的桂花,来表现中秋时节的特色。作品构图错落有致,墨色酣畅,叶脉与怒放的桂花相映成趣,意在营造一种中秋雅趣。
中秋佳节,除了有拜月、团圆的习俗,这轮皎洁皓月也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吟诵中秋的书画精品。在中国书画史上,古往今来以中秋为题材的传世精品举不胜举,中秋节带给了我们太多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观赏前人作品之余,让我们细细体会,寄情于此……
《丹桂双兔》 齐白石
《嫦娥奔月》 张大千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米芾
《中秋帖》 王献之
《闰中秋月帖》 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