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是北岳恒山十八景中最为独特的,号称恒山第一胜景。
悬空寺建于金龙峡西侧翠屏峰腰,木质框架结构,共有殿宇楼阁40余间。该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后期,据说是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始建时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90米,现经千百年来河床淤积,仅剩58米。
悬空寺沐千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这是为何?
“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句民谣并非虚言。寺庙底面插入岩石中的横梁与立木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使其稳如磐石。22根立木下端牢牢地压在岩石上。那些立木的落点经精心计算,既起到部分承重作用,又用来制衡楼阁的高低错落。而起到较多承重作用的是深嵌于岩石中的底面横梁。横梁共27根,悬空寺的楼阁与栈道下都埋有此物,这些直径50厘米的横梁被凿入岩石中,露在外面部分约有1米,它们是悬空寺的“强健臂膀”,亦称“铁扁担”,质地坚硬,系用当地特产铁杉木加工而成。一般先用桐油浸泡,防腐防虫,插入岩石能千百年质地不变。
整个悬空寺共40余间阁楼,集中在一个崖龛下,每逢下雨,雨水从寺顶突出的岩头上飞流直下,泻入谷底,给这琼楼仙阁挂上一排排晶莹的水帘,蔚为壮观。诗仙李白公元735年游览后,有诗云:“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寺庙岩壁之上的“壮观”两个大字,亦为李白题写。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
悬空寺,凝结着古人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一直闪耀着光彩夺目的迷人光环。
据寺里石碑记载,在当时,工人们先在山崖上完成了布置横梁任务,然后再在山脚下,造出每一个木质构件。当把所有构件都造完后,再把它们一个个搬运到山顶上,用绳索把这些部件都降到山腰。在那里,工人们将这些部件拼成一个个单独的建筑,然后再在单个建筑体之间铺上栈道,最后连接成整体,便成了悬空寺。
古代工匠用了一种叫作“签”的铁质工具,在岩石上开凿石孔,然后将横梁穿进岩石中。20世纪90年代,文物保护部门曾试图更换部分悬空寺的横梁,却无法将横梁从石孔中拔出。专家推测,这些横梁在打入崖壁石孔时,都被做过独特处理,插入石孔的一端应该被打上了楔子。这样楔子会撑开横梁,牢牢卡在石壁中。它的作用类似今天的膨胀螺栓,打得越深,就固定得越牢。
据《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