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授予美国诗人路易丝·格吕克,以表彰她在文学上的成就。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诺奖自1901年起颁布,到今天已成为世界文坛影响力最大的奖项之一,每年诺奖颁奖前后,都会引起全球范围的热议。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奖已有120年的历史,累计117位得主获得了113次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女性得主加上今年的共有16位。202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奖金比2019年增加100万瑞典克朗,达到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60万元人民币)。
从1968年第一本诗集出版,这50年间路易丝·格吕克已经有11本诗集。她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
路易丝·格吕克是谁?狄金森、毕肖普后最伟大的美国女诗人
路易丝·格吕克曾这样说明她的诗歌理念:“我受惑于省略、秘而不宣、暗示、雄辩与从容的沉默。”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路易丝·格吕克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但在美国,她是当今诗坛耀眼群星中夺目的一颗,也是狄金森、摩尔、毕肖普之后,当下最杰出的美国女诗人。格吕克的诗致力重建与生活的关系,探寻女性丰富的声音,她的诗歌在保留日常经验的同时,开拓出深邃、神秘、雍容的境界,在《村居生活》中达到纯熟。
国内曾三次引进她的作品,分别是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月光的合金》,以及宜昌新诗学会于2015年出版的《路易丝·格吕克诗选》。
1
她为何获奖?文学成就、性别平衡与地域平衡的综合考虑
格吕克固然有其无可替代的文学价值,但伟大的诗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并不缺少,为何瑞典学院会独独垂青于她呢?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诺奖公布当天,格吕克赔率飙升,而在此之前,很少将她列为热门人选。参考此前的赔率信息、地域性和文学成就,我们可以列出一份备选名单,格吕克并不在其中,而是安妮·卡森、恩古吉、格罗斯曼、拉斯洛等都比她更有“获奖相”。尤其在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鲍勃·迪伦之后,短期内再次颁给一位美国诗人的可能性更是相对较低。
但格吕克获奖,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她是英语区、非欧洲大区不可忽略的一位女性诗人。在性侵门事件后,出于性别平衡和地域平衡,诺奖评委考虑她,也是有其道理的。
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的宗旨是:应给予“文学家,他曾在文学园地里,产生富有理想主义的最杰出的作品”。可是2018年,与瑞典学院关系密切的一名文化名流被控在过去20多年间,对多名女性实施性侵后,诺贝尔文学奖一度陷入信任危机。
2019年,诺奖评委洗牌,新增了不少女院士,这批人的文学趣味和从前是不同的,诺奖在2019年的声明中,强调其会更致力全球化和性别平衡,18年给了托卡尔丘克,是一个风向。未来,会有更多女性作家入围这个名单。
2
获奖的意义是什么?是作品销量大增的机会
今年正好是诺奖120周年,作为一个老牌文学奖项,诺奖虽然经历过多次争议,但仍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学风向标。对严肃作家来说,获得诺奖是作品销量大增的机会。对普通读者来说,诺奖能让他们了解更多有趣的文学作品。
对中国的出版业来说,诺奖不仅是卖书的好机会,也是引进优秀文学、推广经典作家的良机。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在欧洲是不可忽略的大作家,也是当代很有可能经典化的一位文学先锋,但在中国,他至今被翻译、出版的小说仅有三本。
托卡尔丘克获诺奖前,国内销量只有几千本。获得诺奖后,卖出的书一下子翻了好几倍。这好几倍的背后,是几万个本来可能一辈子不读她的人,终于有可能去阅读她的书了。
据新华社、《新京报》等
3
路易丝·格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