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有机蔬菜、新鲜水果等各类农产品纷纷亮相,参展方与采购方签订采购协议,市民的购物袋里装满了各种食品,满载而归……10月16日,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人头攒动,我市“10·17扶贫日”活动暨消费扶贫产销对接会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单位、企业和市民选购扶贫产品。
产品集中亮相
在各县区布置的扶贫产品展区,记者看到既有蔬菜、鸡蛋、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也有本地种植的火龙果、猕猴桃、无花果等水果,可谓琳琅满目。
源汇区空冢郭镇前朱村陈付植带来的红薯粉丝颇受欢迎,仅16日一天就与3家单位达成采购协议。2016年,常年在外经商的陈付植返乡创业,创办豫垚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500余亩土地,主要种植红薯、花生等经济作物,长期雇佣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是带贫大户。
说起参加对接会的感受,陈付植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3天就能把现有的红薯粉丝卖个大半,省了我自己找销路的麻烦。”陈付植说,“我在会上还认识了不少同行,大家相互交流种植经验和经营理念,开阔了视野。”
超市现场订购
现场人来人往,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不少采购商的身影。在郾城区展台前,市区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负责人邵艳军正向农户龚冬超询问小米价格。她告诉记者,她去年参加过对接会,觉得产品不错,今年就又来了。“我们主要采购粮食,还有蔬菜和水果。超市设有扶贫产品专柜,只要价格合理,就不愁卖。”邵艳军说。
与超市达成小米采购协议后,农户龚冬超喜笑颜开。“去年这家超市就在我这儿买了大概20万元的小米,今年也一样,合作很愉快。”龚冬超说。
除了小米,龚冬超还与市区3家超市达成冬桃采购协议。“我为贫困户谋福利,政府也为我们这些带贫户谋便利。”龚冬超说,“以前是我辛苦找采购商,现在有了这个平台,采购商主动找上门。”
市民踊跃购买
“这个椴树蜜闻着挺香,给我来两罐。”在郾城区展台前,市民陈女士对农户甄斯超说。陈女士每天早上都有喝蜂蜜水的习惯。“这么大的活动,这里买的蜂蜜肯定保真。”陈女士说。
人群中,拎着大箱小箱的市民刘女士格外显眼。
10月18日上午,刘女士在市区嵩山路附近散步时发现广场上正举办对接会,便买了不少产品。
“这两箱是咸鸭蛋,这箱是珍菌,还有一桶花生油,老公拿着呢。”刘女士对记者说,“在超市买不如在这里买,还能献爱心,何乐而不为!”
10月18日,为期3天的对接会落幕。活动搭建了产销对接平台和社会扶贫桥梁,动员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有助于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消费扶贫产销对接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