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负一层武器展厅里,一辆绿色的吉斯151运载车静静矗立着,车顶架设的滑轨上挂载着数枚火箭弹。通过下面的说明牌可以得知,这就是曾经名扬天下的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喀秋莎”火箭炮是怎么出现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1
被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当时属于绝对机密
1941年7月1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攻占了苏联的奥尔沙。战斗结束后,德军开始用缴获的苏军列车装载物资。突然,一阵猛烈的炮火铺天盖地而来。瞬间,列车和整个火车站化为废墟,德军死伤惨重。
由于不知道是什么火炮能在短时间内倾泻如此多的炮弹,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德军官兵一度称其为“魔鬼火炮”。直到莫斯科会战打响,德军首次缴获了一具架在卡车上的火箭发射器,才揭开了这种秘密武器的神秘面纱。
1939年,苏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为BM-13型火箭炮。
这是一种多身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其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采用电子打火的方式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来发射弹药。火箭弹战斗部装有TNT炸药,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爆炸来杀伤目标,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每秒355米,最大射程8.5公里,既可单个发射,也可部分连射,能在7~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再装填一次只需5~10分钟,因而火力凶猛。
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由于“共产国际”一词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该厂把“K”字打印在炮车上作为本厂的代号。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属于绝对机密,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称。
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联想到当时苏联正流行一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同时“喀秋莎”本身是苏联姑娘的常用名,于是给该炮取名“喀秋莎”。
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以多门“喀秋莎”火箭炮与德军炮兵对射,瞬间火光闪闪、炮声隆隆,打得德军火炮成了哑巴。1945年柏林战役,苏军更是将“喀秋莎”火箭炮当作近战“刺刀”开道。他们将枕木垫在“喀秋莎”火箭炮后轮下,降低发射角度,进行平射。一些坚固的建筑物和负隅顽抗的德军,都在炮火下化为废墟。
整个苏德战争中,“喀秋莎”火箭炮让德军吃尽了苦头,因其发射声音酷似管风琴弹奏的声音,德军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2
随军入朝作战令敌人胆寒的“原子炮”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鸭绿江秘密入朝。随后,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较为落后,尤其是缺乏重火力。可志愿军凭借钢铁意志,顶住了“联合国军”的猛烈炮火攻击,取得了前三次战役的胜利。当第四次战役打响时,志愿军迎来了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志愿军将120门火箭炮配备给炮兵21师,下辖5个团。
1951年9月1日,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对后洞里阵地的美军展开反击作战。夜幕降临,炮兵21师203团秘密抵达发射阵地蓄势待发。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24门火箭炮同时开火,瞬间道道火龙落入美军阵地,美军死伤惨重。235团随即发起冲锋,一举夺回阵地。战后,侥幸活下来的美军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这是志愿军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的第一战。
3
好钢用在刀刃上 上甘岭战役催生“炮兵之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美军第8集团军集中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向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了攻击。在志愿军阵地上,平均每秒钟落炮弹6发,终日落弹达30万余发,飞机投弹500余枚。阵地上空硝烟弥漫,日月无光。上甘岭战役由此打响。
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7天7夜的鏖战中,双方反复争夺地表阵地。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首长果断决定,将21师209团配属给参战的15军,归15军军长秦基伟统一指挥。
10月19日,209团接到命令:今晚全团投入上甘岭战斗。当天下午,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分头从预备阵地出发,奔向发射阵地。整个阵地悄无声息,炮群蓄势待发。16时30分,15军的104门火炮首先发出怒吼,炮弹像雨点一样飞向597.9高地。一阵火力急袭后,15军炮火向敌后方延伸。在地堡里躲避弹雨的美军跌跌撞撞地钻出来,准备抗击15军步兵的冲锋。这时,209团突然实施了齐射。
原来,15军炮兵实施的是假火力延伸,是为了掩护“喀秋莎”火箭炮真正攻击。瞬间,无数拖着红色尾巴的火箭弹,带着呼啸声掠空而过。整个上甘岭上空的云层被映得通红,比朝霞还要鲜艳。
接下来是第二轮齐射,飞出的火箭弹连成一片火海,全部倾泻到美韩军阵地上。之后,209团迅速撤出阵地,从进入阵地到打完转移,前后只用了13分钟。美韩军绝大部分防御工事被摧毁。
在强大的炮火协同配合下,早已于18日晚上运动至特定位置的15军某部,兵分两路,同时向占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之敌实施反击。激战到半夜,全部收复了表面阵地。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艰苦、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战役。在仅3.7平方千米的狭小地域内,志愿军与美韩军共投入了10万兵力,反复争夺了43天,最后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战役的胜利。
战后,毛主席指出:“今秋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要素。”对此,志愿军总部授予21师209团“百花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奖旗一面。
据美国媒体报道,上甘岭战役美韩军与志愿军伤亡比例为2.3比1,美韩军的伤亡有70%是由志愿军炮火杀伤造成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喀秋莎”火箭炮。至此,志愿军将士开始称呼“喀秋莎”火箭炮为“炮兵之王”。
4
浓墨重彩写辉煌 功成身退列军博
“喀秋莎”火箭炮及其所属部队在志愿军中拥有特殊地位,整个21师部队的车号是“84”,其他部队一见“84”车号,就主动让路,并鼓掌欢迎。这也是志愿军全体将士对火箭炮部队官兵牺牲奉献精神的一种礼敬。
“喀秋莎”是世界上第一种火箭炮,它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它对我军炮兵来说不啻于一场军事变革。仅就火箭炮的运输而言,火箭炮入朝作战初期,转移时沿公路前进,存在被发现的风险;后期为了隐蔽,采取小路行进。进军途中,炮身被炮衣严密遮盖着;车头、车顶都用松枝伪装。导致其他志愿军战士见到“喀秋莎”火箭炮,一度认为是架桥的钢架,把火箭炮炮兵误认作工兵。
战术方面,上甘岭战役中,21师209团用的则是“深藏夜出、突然攻击、打完就撤”战术。这些战略战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喀秋莎”火箭炮善于长途奔袭、灵活机动的特点。
如烈焰、似钢雹,入朝作战两年半中,志愿军火箭炮部队采取“快去、猛打、快回”的游击战术,运用假火力准备、假火力延伸、假冲击、炮火假转的战斗策略,先后配属过12个军,协同步兵参加大小战斗30余次,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8年,军械部协调了一台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喀秋莎”火箭炮移交给军事博物馆。从此,“喀秋莎”开始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新的作用,收获着无尽的尊崇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