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央视的开年大剧,《破局1950》播出后,产生了较大反响。由何明翰、苗圃主演的《破局1950》,讲述了1950年公安人员刘玉娥、韩立冬等人为保护通往朝鲜前线唯一的铁路“大动脉”沈安铁路,与特务展开殊死较量的故事。编剧苏霆历时三年写成剧本,他表示:“这段历史值得书写,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我们应该向这些英雄致敬。”
近日,电视剧《战火熔炉》在央视八套黄金档和优酷开播。剧中塑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四连”这样一个英雄团体,呈现了赵和、雨三湾、陈天放、唐大成、周念鱼、杨栓柱、亮子这样一批英雄群像。该剧导演、编剧董哲曾担任《建党伟业》及《建军大业》的编剧之一。董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要拍《战火熔炉》,是因为这场战争和我们现在的关系太近了。可以说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和70年前这场战争的胜利息息相关。饮水要思源,我们需要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另外,真实再现毛岸英一生的《毛岸英》,以传记风格呈现彭德怀丰功伟绩与革命生涯的《彭德怀元帅》,以及获得第31届电视剧“飞天奖”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优秀电视剧奖的《三八线》,也于近日重现荧屏。
电视剧
10月24日,东方卫视文化纪实寻访类节目《闪亮的名字》推出特别节目,用一场跨越时空的特殊讲述,纪念那些在战火中永存的“闪亮的名字”。节目中,主持人陈辰邀请当年亲历抗美援朝战场的中国志愿军战士及亲友到场,以访谈配合影视化演绎的模式,带领观众一路回溯抗美援朝过程中,不同兵种、关键战役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闪亮瞬间。
在长津湖战役中,胡乾秀带领着400余名战士坚守黄草岭,成为第一位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级将领。他牺牲时,长子才四岁,他牺牲后20天,小儿子出生,家人起名胡忆朝。提起这段过往,胡乾秀长子胡晓平表示,尽管没能跟父亲留下一张家庭合照,但他至今仍记得父亲的愿望——在和平的环境下一家人过上和平的生活,有时间能好好睡上一觉。
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近20万,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还没满30岁。当年的战地记者任红举说:“勋章永远不会生锈,那是烈士们用热血擦洗过的。”
当年只有17岁的护士王清珍,是电影《上甘岭》中用嘴吸导尿管为伤员排尿的原型人物。王奶奶在节目中回忆,她曾独自照料过近30个伤员,见过各种各样的伤;没有麻药,她就为伤员唱歌;她还和护士们一起为黄继光烈士整理遗容……
对于抗美援朝这场有着深远意义的“立国之战”,重温历史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羊城晚报》
专题节目
大型抗美援朝主题纪录片《为了和平》近日在多个平台播出。该片共6集,分别为《正义担当》《殊死较量》《血性迸发》《英雄赞歌》《万众一心》《伟大胜利》,每集约50分钟,采取史论结合、故事表达的方式,回顾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质和伟大胜利。
该纪录片先后登陆CCTV7、北京卫视、吉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广东卫视、新疆卫视等十余个频道重播,热度持续。
目前,该片的豆瓣评分高达8.9分。有观众感慨:“最令人感动的是片中那些接受采访的志愿军老兵——胸前挂满的军功章是你们应得的,你们用生命铸就中国军魂。”
除了《为了和平》之外,还有不少反映这段历史的纪录片与观众见面。
《英雄儿女》共6集,每集52分钟,对101名志愿军老战士进行了抢救式采访,披露了珍贵的历史影音资料。另一部《英雄》则以抗美援朝战争的进程作为时间轴,以人物为切入点,结合史料,用镜头铺展这段历史。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全面回顾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历程,首次解密了部分珍贵档案、电报、影像,拍摄了百余件抗美援朝珍贵文物,还采访了国内外权威专家,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背景、战役经过和历史细节进行权威解读和深度剖析。《不朽的英雄赞歌》选择另辟蹊径,讲述一支以上海子弟兵为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参加长津湖战役,刻画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打败美军陆战一师的过程。
《记忆的力量·抗美援朝》以“记忆的力量”为主题,将影视剧和纪录片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结合,以抗美援朝历史中的关键事件为线索,选取与之相关的经典影视剧片段,穿插嘉宾访谈、静物拍摄等辅助手段,展现抗美援朝的历史。
纪录片
《闪亮的名字》采访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