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抗疫和经济之间的艰难平衡,也是许多欧洲国家的共同境遇。
“锯齿状”经济
外媒述评,欧洲范围内,无论是意大利等最早沦陷的“重灾区”,还是德国等曾经的抗疫“标兵”,抑或是人口较少、受第一轮冲击不大的捷克,都开始祭出更严厉措施——法国姑娘们放弃了“外出品尝咖啡、呼吸新鲜空气”的生活模式;布鲁塞尔歌剧院削减了演出时长和管弦乐队规模,取消中场休息时间避免人群扎堆;克罗地亚建起了方舱医院;葡萄牙则强制要求远程办公……
《纽约时报》指出,随着工厂重新关闭,欧洲面临新一轮经济衰退风险,三季度创纪录的增长几乎让人高兴不起来,一些国家城市街道上的游行也重新点燃。标普全球评级驻欧洲首席经济学家布罗耶表示,就像一些分析指出的,目前的欧洲经济看起来更像“锯齿状”——各国经济起起落落、参差不齐,并伴随一波又一波的感染和新一轮的“封锁”。不稳定的增长模式正在欧洲大陆“闪回播放”。
财政压力大
各国政府在抗疫和经济间艰难挣扎。德法等国的政府补贴休假计划帮助防止了大规模失业,但也开始给国家预算带来压力。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9%,创历史新高,高于第一季度不到2%的水平。
汤蓓表示,英国智库专家曾私下表示,欧洲第二波疫情不乐观,“封锁”可能不会在短期内结束。经济和抗疫间的选择题,将是各国一项长期任务。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晋继勇认为,法、德、英等国“封城”,首先在于北半球疫情自夏末以来集中暴发。感染率的快速上升,使欧洲国家意识到普通的分区分级管理难以抑制病毒传播。其次,秋冬季到来,叠加流感因素,给流行病防控带来更大挑战,必须下重手遏制疫情扩大。再次,欧洲国家吸取了第一波疫情的教训,尝到了当时果断“封城”的甜头,民众的防疫意识也有所提升,不像第一次那样怀有抵触情绪。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