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0年11月9日 星期

古人防火有高招


今天是第30个“119”全国消防日。自古以来,古人擅长以各种方式防患于未然。不管是民间组织还是官方筹划,或是火神崇拜,都源自于中国社会对于“无情水火”的一种敬畏。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紫禁城屡发火灾 设门海防范

古人对火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我国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天气干燥时极易起火。

古代的中国人信奉神明,因此会在建筑物上放置厌胜之物(“厌”字此处念yā,通“压”,厌胜是指旧时汉族民间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避邪祈吉习俗),祈求神明保佑人们不受火灾的侵害,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紫禁城。紫禁城每座大殿的屋脊两端都有一组对称的龙形装饰,在建筑学上称为“正吻”或“大吻”。这实际上是一种叫“蚩尾”的神兽,“水之精,能辟火灾”。

在大型建筑上安放厌胜是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过这种设计也不过是古人的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据记载,雕刻了无数蚩尾神兽的紫禁城还是常常发生火灾,截至1949年,紫禁城共发生过大大小小73次火灾,其中供皇帝上朝、大臣觐见用的太和殿先后被烧过4次。

单就明代来说,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火灾。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鳌山灯火,禁中年例,亦清朝乐事。然亦有最出意外者,如永乐十三年正月之壬子,鳌山火发,焚死多人,都督马旺亦与焉。”当时朱棣正好在北京,据称“闻之惊惋,命太子修省”。正德年间皇宫再次出现了一次巨大的火灾,“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上于宫廷中,依檐设毯幕,而贮火药其中,偶不戒。延烧乾清宫,以至坤宁宫,一时俱烬。”一场大火,几乎毁掉一座皇宫。

为了应对不可预测的火灾,大明的皇宫内各处放置了多个“门海”。顾名思义,让门前的水犹如大海一般,即使发生火灾,也可就地取水及时扑灭,所以也称为“吉祥缸”。明清易代之后,在宫中放置水缸的做法也延续下来。《内务府事例》记载:“大内多宫殿门,泛铜狮象炉鼎龟鹤,暨镀金狮象麒麟炉鼎门海,皆前明旧物。”门海民间又称为“金缸”“太平缸”,这种明清宫城中用以日常存水作防火之用的水缸,依据大小分为大金海、大铜海、大铁海、中铜海、小铜海以及小铁海6种。会典记载,清代内廷各处,计大金海18个、大铜海22个、大铁海4个、中铜海152个、小铜海8个、小铁海104个,总共308个。门海四季存水,有专人负责管理门海,一名苏拉管理3个海。到了严冬时节,为了防止缸中的存水结冰,还得用火炭烧温,名曰“熏缸”。

二月街道挖沟 全民防火

城市街道人烟稠密,防火要求更高。明代北京城东南有盔甲厂,在万历三十三年九月丙申,伴随着响彻云霄的一阵爆炸声,烧死数百人。天启五年六月初六,城西南象来街的王恭厂发生爆炸,庭树尽毁,造成当时从阜成门至刑部街“亘四里,阔十三里,宇坍地塌,木石人禽,自天雨而下。屋以千数,人以百数,燔臭灰迷”,可见这次爆炸的危害程度之大。

为了应对时刻埋伏在身边的“定时炸弹”,明代北京有在农历二月挖沟的习俗。这一方面为了环境整治,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期能够起到泄洪消防之用。此外,成化年间北京城中还在多处设立水关以备不时之需,这在《明会典》(卷二百,河渠五·桥梁)中有记载:成化十年令“京城水关去处,每座盖火铺一,设立通水器具于衙门,拨军二名看守”。此外,对于普通的居民,则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设置水缸和水桶,也要置办麻搭、钩索、水桶等灭火用具。《皇明条法事类纂》对于居民日常消防的规定十分严格,“昼则互相谨省,夜则提铃坐更,各要谨慎火烛。但遇大风,不许夤夜张灯烧纸,纵狂饮酒”。一旦出现火灾,要迅速报告各城兵马司;如果火势很大,各城兵马司督火甲、弓兵则要共同营救,不可借故推脱,否则一律治罪。

官商民齐努力 消防体系逐步形成

新石器时代是我国烧陶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中,已经把烧陶区和生活区分开,其中有一个考虑就是防止引发火灾。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职能逐渐完善,防火和救火不再是从单体建筑出发,而是转向城市消防规划。宋代,很多城市里都设置瞭望火楼,楼顶有两人值班,发现城中有火情就及时报告,以便官府组织救火。望火楼是中国最早的消防站。

望火楼是宋代城市建设中一个很有意义的创造。它不仅是一个发现火警的设施,在更大意义上是一个有效扑救火灾的设施。望火楼下驻有大批随时可以出动的官兵,而且这支队伍是专门用来扑救火灾的,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职消防队。同时,望火楼还备有多种救火器具,不仅改变了救火器具仅限于平时生产和生活用具的历史,而且做到了随需随用。

明代实行“火政”制度,建立“火兵”队伍和义务消防组织“火灶”。设置水缸、麻搭、火钩,组织人员,往来巡视,遇火则击拆报警并配斧、瓮、水桶等救火器具,有了较严密的灭火制度,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1年)后,清政府购置大量的西洋消防装备——洋车式水龙一架,雇夫役50名,救护衙署兼顾地方火灾。

除却官方的防火措施,鉴于城市消防的迫切性,晚清时民间消防组织水会诞生了。当时北京地区出现了多个水会组织,如长巷附近的公议水局、煤市街公义水局、正阳门治平水局、大栅栏义善水局、取灯胡同三善水会、火神庙附近同善水局、花儿市崇东水局等。光绪三十一年,北京众绅商上奏皇帝要求设立水会总分各局,以进一步完善水会日常工作的职责和规范。

水会“实极重要之组织也”,当时“京师火警,全靠各处水会扑救”。“光绪二十五年,户部失火,余曾往观,见有两三家水会同救,忽见某水会在礼部房上激水施救,致此会大怒,皆移激筒口,对某水会之激筒激之,竟将水箱激翻。”

蚩尾神兽

望火楼

故宫的“门海”。

藻井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古建筑木构架,主要置于宫殿、坛庙等较高等级建筑的室内顶棚。“藻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汉《鲁灵光殿赋》载:“圜渊方井,反植荷渠。”可见汉代高等级建筑中已出现藻井结构。

随着历史的变迁,藻井主要被用来彰显建筑的威严、神圣和高等级。但设置藻井的本意与古建筑防火却有着密切的关联。

据《风俗通》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史记·天宫书》载:“东井主水事。”东井指的是井宿,为二十八星宿中主水的星宿,将井置于建筑高处,并用莲花、荷叶、水藻等水生植物形象作为装饰造型或彩绘图案,表达了古人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前提下,希望古建筑免于遭受火灾侵扰的良好祈愿。

五行防火术

古人信奉“阴阳五行”之说,认为世间万物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运动转化而成,五行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现存的大量衙署类官式古建筑通常采用黑瓦为顶、黑砖为墙,这是由于黑色能够彰显衙署的威严、肃穆,而且古人认为“北方壬葵水,其色属黑”,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进而蕴含有“以水克火”的寓意。

金碧辉煌的故宫,到处皆是红墙黄瓦,唯有东华门内文华殿后的藏书楼文渊阁采用黑色琉璃瓦和黑色实心砖墙的“以黑克火”的做法。这种刻意使用“水”之色的做法,正是古代盛行的“五行防火术”的直观体现。

“门不带钩”

在古建筑的城门、宫门、殿门、庙门之上通常都置有匾额,用来标明建筑名称,但只要出现“门”字,其写法通常是一致的,即“门”字的最后一笔均不带钩。

明《马氏日抄》载:“宋都临安玉蝶殿灾,延及殿门,宰臣以门字有脚钩,带火笔,故招火灾。随撤额投火中乃熄。后书门额者,多不钩脚。”古人认为“门”字带钩会带来火患,因此之后的皇家建筑若出现“门”字均不带钩,以避“火钩”之嫌。

“阁必有水”

古建筑中的藏书楼可谓古时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浙江名震天下的明代藏书楼天一阁,“天一”指的是阁楼上层为一大通间,楼下层被分割为六间,谓之“地六”,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一”是传说中能够生水的星宿,古人用“天一阁”之名以求防火,同时,建造者范钦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用以蓄水灭火。

乾隆皇帝仿制天一阁的结构布局兴建了7座藏书楼阁用来存放《四库全书》,分别取名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文汇阁、文宗阁。其中6座藏书楼阁的名称均直接与水密切相关,仅有文宗阁名中无水,这是由于文宗阁建在镇江金山之上,紧邻江水,如果再取名加水的话,有“水漫金山”之嫌。

正因藏书楼存在着极易遭受火灾焚毁的风险,古人便在为其取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阁必有水”的习惯。

据《北京日报》等

马头墙墙头高低错落,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其墙体很高,又呈阶梯状,一旦一间房子起火,能防止整片房屋被损毁。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