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红
“老爷爷有一个院子,院子里有许许多多的兔子。有一天老爷爷听到一阵敲门声,‘会是谁呢?’老爷爷打开门,一群小兔子蜂拥而来……”11月15日下午,郾城区特殊教育学校一间教室里传出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志愿者杜昱正手拿一本少儿书籍,指着上面的文字和图案一边读一边讲解,身边围了七八个孩子。记者注意到,孩子们在跟着朗读的同时,满脸都是笑容。这样的情景,60岁的杜昱已经坚持半年,她每周抽时间来一两次。
杜昱告诉记者,她的小孙女今年6岁,在孙女两三个月大时,为了给孙女做语言启蒙,杜昱买了很多读本、绘本,慢慢地,孙女喜欢上了阅读,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
后来,善良心细的杜昱考虑到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很少,就想通过绘本为这些孩子讲讲外面的故事。选择图书内容时,她刻意选了友情、关爱等让人温暖的主题,还自费购买许多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孩子的书籍。
如今,只要杜昱来到该学校,孩子们就扑过来抱着腿喊:“奶奶来啦,快给我们讲故事……”孩子们听不明白时,杜昱就耐心地多讲几遍,直到孩子们听懂为止。“能带给这里孩子更多的关爱,我很欣慰。”
今年暑假,孙女在会展中心广场学轮滑,由于孩子总会早到一会儿,杜昱就专门带着书让孙女读,慢慢地其他孩子也都围了上来。“看到孩子们喜欢,我就专门多带几本书去给他们读,把时间碎片充分利用起来。”杜昱说,“这个暑假,除了刮风下雨,我每次都提前一个小时到,带着各种各样的绘本、故事书讲给孩子们听。最多的时候一次讲了5本,孩子们还没听过瘾。家长高兴,孩子喜欢,我也觉得很值得!”
杜昱说,最让她难忘的是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以及满足的喜悦。她决定以后要好好利用时间碎片,为孩子们阅读。
此外,两年来,杜昱一直坚持参加漯河护佑花蕾公益团队(女童保护团队)进校园活动,义务负责物料管理发放收回,从没有出过差错,被团队称为“好管家”。“其实,我身边好人挺多的,我并没有做什么,只是陪孩子们读读书而已。”杜昱告诉记者。
友善如公民德行的阳光,它为人际关系注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就是人与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变得尤为珍贵。
带领孩子一起读书的志愿者杜昱就是我市众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