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

填写登记表 百年后捐献遗体
——志愿者杨海成的故事

□本报记者 尹晓玉

“我是一名党员,就想着去世以后,能再为社会做点贡献……”11月27日,在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和志愿书上签字盖章后,杨海成这样告诉记者。即将过去的2020年对他来说,经历疫情后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也完成了百年后捐献遗体的心愿。

61岁的杨海成是舞阳县莲花镇拐子王村人,有一儿一女,均已成家立业。如今,子女在外打拼,他和老伴在家照顾两个孙子。11月27日,在市红十字会为杨海成举行的申请志愿捐献遗体登记仪式上,记者见到了杨海成。虽说杨海成已经61岁,但从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上看,大家都觉得他也就五十来岁。“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平时就是看看书、写写文章。”杨海成说,他喜欢锻炼,所以身体很好,感冒发热都很少有。

喜欢读书的杨海成,年轻时自学法律知识,1997年考取了河南省基层法律工作者资格证书,之后在莲花镇司法所工作多年。入党二十多年来,他在工作生活中处处按照先锋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

近年来,杨海成一直把自己的收入和儿女给他的零花钱攒起来,给身边的困难户送棉被、面粉,给周边留守儿童多的农村小学的孩子们买衣服、文具。

3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海成了解到国家的遗体捐献政策。从此,他一心想在生命结束后捐献自己的遗体。但在家人看来,人去世后最好的归宿是“入土为安”,所以一开始他提出要在百年后捐赠自己的遗体时,家里人都不同意。

今年年初疫情暴发后,杨海成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去世后,捐献遗体用于研究。“看到这些人的事迹,让我更想捐献遗体了。我又开始做家人的工作。先从儿子开始,不断地告诉他,遗体捐献后,不占集体土地下葬,还能为医学进步做贡献。”杨海成说,后来儿子被他感化,同意了他的想法,并开始帮忙劝说家里其他人。

经历过疫情,全家人也都体会到了遗体捐献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慢慢地都同意了杨海成的想法。得到子女和老伴的同意后,近日,杨海成到市红十字会领取了河南省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并按照要求让家人进行了签字。

“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分力量……”11月27日,杨海成自豪地读出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上的这段话后,进行了签字、盖章,完成了2020年最大的心愿。

“俺这一代人,受党恩过上了好日子。临了捐献遗体,有用的器官去救人,其余用作医学研究,也算是回报党和国家了。”杨海成说,他感到非常光荣。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