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九 八十一笔描完 春暖花开
古时数九寒天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节,由于保暖措施有限,古人常常对严冬心生畏惧。为了燃起人们对抗严寒的斗志,同时表达对春天的期盼,民间逐渐形成了在家中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九九消寒图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日历,它通常是在一张纸上绘制,上面有比较明显的9个单元,分别表示“一九”“二九”“三九”等9个九天。
在古人看来,九九消寒图更是集娱乐、教育、装饰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涂鸦玩具。最早在元代,是画梅消寒,在纸上画素梅一枝,花八十一朵,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花涂满则寒消。
明代开始,文字版的消寒图最受欢迎,一般选取九个九笔字,常用的有:亭(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也有的地方选用: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九个字的繁体笔画每字九笔,每天描一笔,九九八十一笔描完,正好是严冬过去,春暖花开之时。
冰嬉 足看铁底鞋 一步恒数丈
滑雪、溜冰、坐冰槎、拉雪橇、打冰球……这些冰上活动,古人称为“冰嬉”。
早在宋代,冰嬉就成皇家冬天娱乐项目,清代皇家还设有专门的冰嬉检阅仪式。道光皇帝在今北海公园和中南海一带看冰嬉活动时曾写下过《观嬉冰》诗:“太液开冬景,风光入望清……”
清代的冰嬉活动不仅在皇宫内苑,而且在民间也较为普及。康熙年间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写道:“捷足行看健步纷,寒流趁冻雪花春。铁鞋踏破奔驰甚,悔作银河冰上人。”注曰:“足看铁底鞋,一步恒数丈,行冰上,兼有能格斗跳舞者,都门入冬,城河最多。”
《帝京岁时纪胜》中“滑擦”条亦称:寒冬之时,“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上,群聚滑擦(即滑冰)”。《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说:“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蹴鞠,则皆民人练习者。”由此可见,民间滑冰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赏雪 豪贵之家 遇雪即开筵
从宋代开始,赏雪作为市井生活的一部分,逐渐见于文献记载。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说:“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南宋临安人除在家中开筵邀朋友赏玩之外,又喜在西湖“玩雪船”。
古代戏曲中,常有赏雪的情节。比如元人张国宾的《相国寺公孙合汗衫》杂剧,就是以赏雪开端。南京富户张员外与妻、儿、儿媳同在看街楼赏玩雪景,楼内设果桌,陈茶点,置羔羊美酒,楼外是好一场瑞雪。
古代的文人雅士也常借赏玩雪景构思诗章、挥毫泼墨,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古人留下的赏雪佳篇中,最著名的当属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所记的《湖心亭看雪》:“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与张岱笔下的“明时雪”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他描写的“唐时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样脍炙人口。
右图为清代王时敏创作的《仿王维江山雪霁》。
探梅 梅逊雪三分白 雪输梅一段香
在中国文化中,梅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梅花品行高洁,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多少追求人生文化意趣的人们,引梅花为挚友。
宋人曾几喜欢雪后折梅放置灯下,万物凋零的冬天,有梅花自雪中来,可谓清新养眼:“窗前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
宋人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清绝,风雅,妙不可言。大诗人陆游曾为“梅花醉十年”,清代画家恽寿平曾“踏遍梅花带月归”。
古人以“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待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探梅”时节,天气犹寒,最美是踏雪寻梅,看寒梅风中凌霜傲雪。踏雪寻梅,雪与梅相互交映,可谓诗情画意,彰显出风情与雅致。
虽然冬季漫长,苦寒无边,但在文人骚客的笔下,枯岭飞雪,寒江野渡,笠翁独钓,一梅幽香,更是诗情画意的不竭灵感,这种浪漫主义已融入了他们的日常。
打“扑克” 南唐周氏制定“叶子戏”规则
现代人一到闲暇便打扑克牌,而古人领先了我们千年去尝鲜。关于扑克牌的起源,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纸牌游戏“叶子戏”,其因与叶子大小相同而得名。
同昌公主是首位因通宵玩“叶子戏”被记入史料的狂热粉。《同昌公主传》中记载,唐懿宗女儿同昌公主嫁给韦氏后,以红琉璃盛放夜明珠光辉满室,便与韦家人通宵畅玩“叶子戏”。
及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这股热潮仍然不减。
宋代史学家郑樵的《通略志》中记载,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周氏所撰写的《击蒙小叶子格一卷》 为纸牌游戏制定了规则,此外《南唐书》中还记录周氏在唐代“叶子戏”的基础上又编撰了《金叶子格》,开创全新的游戏方式。
“叶子戏”这项游戏已深入宫闱渐成潮流,在时间的变迁中,“叶子戏”产生了分支,一支演变为“骨牌”,另一支发展成“打马牌”,到明清时期被称作“马吊牌”,麻将的雏形诞生了。
宋代,“打马”游戏非常时兴,后宫嫔妃无不以此为乐,甚至到了“败家”上瘾的地步,曾有诗人作诗“终朝打马为娱乐,不顾频输万亿钱”调侃。
“叶子戏”的资深上瘾女孩要数李清照,她创作了《打马图序》、《打马赋》、《打马图经》等作品为“叶子戏”助力。
蹴鞠 唐宋最流行的娱乐活动
唐宋之际,最流行的娱乐活动,恐怕非蹴鞠莫属。蹴鞠的流行之下,鞠的形制也不断发展。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已用灌气的球代替过去用毛发充塞的球。王维诗云:“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足见蹴鞠受欢迎的程度,堪称全民娱乐。
宋代高俅,曾因擅长蹴鞠而一步登天。据王明清《挥尘录》记载,高俅本是驸马都尉王诜的小吏。一次,王诜让高俅去端王府送东西,恰遇端王玩蹴鞠,端王邀高俅一起玩。高俅乃蹴鞠高手,伸腿便踢了个满堂喝彩,让端王刮目相看,随即把他留在了身边,视为心腹。后来,端王继位为宋徽宗,高俅因此扶摇直上,官至太尉。
本版稿件综合自新华网、《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