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买东西,大人觉得上当了,是否可以要求补偿呢?杭州余杭的小江是6年级小学生,他瞒着父母,从家里先后拿了2.9万多元现金在一家便利店充Q币打游戏。
在责怪自己管教不严的同时,母亲王女士对该便利店也提出了质疑,认为便利店应该主动联系家长。对此,便利店老板认为自己没有义务提醒。
儿子偷买2.9万多元的Q币
王女士家住在余杭塘栖,儿子小江不到12岁。前不久,王女士发现钱包里的现金少了很多。最后儿子承认,钱被他拿走买Q币了。“我们楼下有个便利店,儿子说就在那里买的Q币,而且不止一次了。”
楼上楼下都认识,王女士一查发现,儿子在便利店里的充值记录有146条。从1月份开始,最初几十元,后来金额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一次几千元。小江说,因为家里常会有一些现金,看父母也没在意就拿到楼下充Q币。小江说,他现在已觉得很后悔,不该这样浪费父母的钱。
这件事上,王女士承认自己对儿子管教有问题,但她也认为便利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孩子这么小,你怎么能这样让他充游戏币?而且我们两家都认识,也很熟悉,便利店应该提醒我们大人一声啊!”
对此,便利店老板顾先生有不同的说法。“我特意问过小孩的,以前你充几十元,现在金额这么大,你爸爸妈妈知不知道啊?他说都知道的,你不用管那么多的了。”顾先生说,小江喜欢玩游戏的事情他父母也都知道,提醒过小江后,他就没再把这个事情放心上,也没跟孩子的父母说。
市场监管:商家有提醒义务
小江购买的Q币已经花得差不多了。
王女士觉得,便利店对此有责任应承担一部分。“我的意见是,我们家长有责任,但他也有责任,那就一半对一半吧。”顾先生表示不能接受。
为此,两家找到了塘栖市场监管所,不过调解并不顺利。顾先生提出把小江购买游戏币的利润还给王女士,总计1000多元,但王女士表示不满意。
市场监管所的工作人员说,对于充值Q币,并没明确要求审批和相关资质,但他认为向小孩子提供这样的经营服务并不合适,店家有义务及时告知孩子的父母。
3月12日,记者请教了某律师事务所兰艳霞律师。她认为,小江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多次成百上千元的购买游戏币,与他的年龄、智力并不相适应,孩子的父母甚至可以申请撤销这一行为。不过,撤销的要求有个前提:物品存在。但游戏币已被消费了,通常法院会支持小江的父母承担主要责任,便利店承担次要责任。
兰律师也提醒商家,做孩子的大生意,要取得监护人或代理人同意。否则,很可能被认定交易无效。 据《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