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丹
河南人爱吃面是出了名的。由于河南人口多,在国内几乎每个省市都有我们的身影。伴随着我们长大的面条,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即便有,做法也不一定符合我们的口味。不少常年身在外地的朋友,在兴奋于自身事业有起色之余,却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不能经常吃到家乡美食的遗憾。一碗面条,成了记忆深处那份让人魂牵梦萦的诱惑。
“咱们河南人,就是爱吃面!烩面、捞面、烩捞面,手擀面、蒸面条、刀削面……几天不吃,心里就惦记!”今年四十三岁的王先生就爱这一口,他告诉记者:“好多人喜欢吃米饭,我就是觉得吃米饭吃不饱,虽说吃的也不少,但心里总是有点空,还是吃面条得劲儿!”面条作为我们的家常便饭,有时或许我们会想着变着法子换点花样,吃来吃去,你会发现,自己喜好的,可能也就那么几口。比如记者自己对面条的热爱,就只是喜欢面条偏硬一点,有点筋道的感觉。比如烩面、捞面、手擀面、炒刀削面是百吃不厌。所以这样的结果,就是嘴巴反而比较刁钻。在不同饭店吃不同品类的面,吃上一口就能分出个上中下品——是不是用心,对不对口味,当下了然。于是你又进入另外一个循环:你反复去的面馆屈指可数。反复点的,也就是那几款面条。
记得记者以前在海南上大学,学校对面有家兰州拉面馆,面馆的甘肃师傅个子不高,揉好的面,在他手里反复拉扯,然后就很神奇地变成了长长的均匀的面条,丢到沸腾的水中,一会儿就熟了。他的拉面很受欢迎,特别是我们河南的学生,大家都结伴去他家吃拉面。他家的烩面却并不符合我们的口味,在河南面馆一家很小的馆子里,一碗简单的鸡蛋汤面让我们找到了家乡的感觉,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对于吃货,面是美味。对于店家,面则是谋生的手段。因为一碗面,大家彼此有了交集。面里有故事,面里有人生。由此我也想起妈妈和婆婆做的手擀面:面是自己和的,然后用传统的擀面杖慢慢地推,最后擀到一定的厚度用刀切出来,纯手工却也非常工整平滑,面汤浓浓的,大锅里煮出来,热气腾腾,即使不放什么调料,味道却最纯正,哪怕只是就着咸菜都好吃。虽然在家吃饭时她们总会变着花样做点好吃的,但我还是更喜欢这简简单单、清清爽爽的手擀面,经常一吃两大碗。
或许,在每个人心中,特别对于外出的游子们来说,外面的刀削面、拉面、小面做得再好,味道再浓烈,总归敌不过家中“老妈牌”手擀面,它才是每个人心中最独特的那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