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在繁华的集市,或是幽静的乡村,一声颇具漯河韵味的吆喝“热豆腐——”伴随着扑鼻的豆香味儿而来,总是让大人孩子忍不住驻足,迫不及待要吃上一碗。热豆腐独特的清香混合着辣椒酱、香椿酱、芝麻酱的浓郁香味,成为无数游子心中铭记的“家乡味儿”。源汇区干河陈乡丁湾村有一位69岁的老人,磨了56年豆腐,他做的豆腐深受市民欢迎。
□文/图 见习记者 姚 肖
13岁开始豆腐生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种美食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4月21日,记者在开源景区河上街古镇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叫丁大顺,今年69岁,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丁湾村人。
丁大顺家几辈人都从事豆腐生意,他从小就看着父亲起早贪黑磨豆腐、卖豆腐。“我13岁那年就学会磨豆腐了,开始自己挑着担子上街卖豆腐,和豆腐打了一辈子交道。”丁大顺说。
56年来,丁大顺日复一日经营他的豆腐生意,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日子如沙澧河水一样默默流淌,他也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2015年,丁大顺接受邀请,把豆腐坊从家里搬到了河上街,在这里他还收了一位徒弟丁耀立,他的任务是把这名小伙子栽培出来,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各地游客品尝到正宗的“丁湾热豆腐”。
每天一大早,丁大顺就来到店里,劈柴、提水、泡豆、打浆、烧火、煮浆、点豆腐……每道工序他都熟练地操作着,动作麻利,体力不输年轻人。“磨豆腐是个体力活儿,有好水、好豆、好手艺,自然能磨出好豆腐。”丁大顺说,“磨好一块豆腐要花费大半天功夫,而且程序烦琐,要有耐心。虽然丁湾村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但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太苦、太累了。”
“丁湾热豆腐”受市民欢迎
闻着满屋浓郁的豆香味儿,看着锅里徐徐翻滚的乳白色豆浆,不禁让人垂涎欲滴。端着一大杯热气腾腾的原汁豆浆,静待豆浆表面凝结一层薄薄的豆皮,此刻是最适宜入口的时刻,口感鲜香醇厚。
喝过豆浆,再来一碗被誉为“丁湾一绝”的热豆腐。把刚刚做好的热豆腐切成不规则的菱形,置于青花瓷碟里,浇上辣椒酱、香椿酱、芝麻酱,红、绿、黄搭配,鲜、辣的香味氤氲,让你的味蕾不由在舌尖绽放。
“他的豆腐劲道、口感好,老少皆宜。原来他在开源集市上卖豆腐时,很多老顾客都等着买他的豆腐,总是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了。他的豆腐卖不完,别人的豆腐就别想卖。”市民王阿姨告诉记者。丁大顺的豆腐坊搬到河上街以后,周边居民纷纷来河上街购买他做的豆腐,而他做的豆腐也由开源集团统一配送到开源各大超市,以便更多居民选用。
丁大顺的二儿子在开源集团工作,当日,吃过饭的他顺道来豆腐坊吃了一碗热豆腐。“我从小到大吃父亲做的热豆腐,都没有吃够过!俺父亲做的豆腐大家爱吃,他心里可高兴,也更有劲儿啦!”丁大顺的儿子说。
69岁的丁大顺老人依然每天继续着他的豆腐生涯。在磨豆腐的时候,他慈祥、清瘦的脸庞上,常常呈现出淡定、睿智、欢畅和喜悦的神色。
豆腐诞生记
丁大顺慈眉善目,面色红润,很爱笑,牙齿洁白整齐。看着他麻利地操作着各个工序,记者好奇地询问做豆腐的流程。丁大顺解释说,第一步是泡豆,一定要选颗粒饱满的上等好豆,夏季气温达到35℃以上时,泡四五个小时,秋天泡八九个小时,冬季则要24个小时,既不能泡得轻,也不能泡过火,否则影响豆腐的口感;第二步是打浆,即把泡好的豆子按一定比例添水后用打浆机磨碎,一般要打三遍,第一遍的豆腐渣营养价值最高,可以食用;第三步是煮浆,即用地锅把原汁豆浆熬煮一个小时,柴火要用干湿木材混合,以掌握好火候,煮好后即为原汁原味、营养价值极高的热豆浆;第四步是点豆腐,即在熬好的豆浆里添加一定比例的石膏,30~40分钟后蛋白质即凝结为豆腐脑,再过20分钟后即成为热豆腐,而豆腐是由热豆腐压缩、冷却而成的,一般需要三四个小时。
“俗话说,熟能生巧。掌握要领后,还要不断练习,反复琢磨,善于总结,精益求精,才能心领神会、学以致用,学到真本领。”丁大顺总结说。
本版以真诚的视角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及身心健康,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窗口。或热心公益,或乐于助人,或热爱生活,或身怀绝技,或能歌善舞……若你身边有这样的老人,请联系我们。
另外,你生活中的巧手小制作或生活小窍门,你在养生、健身方面的经验,你创作的文学和书画作品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方展示的天地。
联系电话: 1393803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