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高发期集中在每年5~7月。作为家长,适当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简单的预防措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多表现为手、足、口及臀部皮疹,伴有或不伴发烧,是一种治疗后恢复良好的自限性疾病,皮损能够自然愈合,不会留下疤痕,很少出现皮肤继发细菌感染,但个别重症病例会出现神经系统损伤,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呕吐、肢体抖动甚至频繁抽搐、昏迷、呼吸困难等。
手足口病分为5期:第一期为手足口病出疹期,多数患儿可痊愈。第二期为神经系统受损期,此类是重型患儿,不过,这类患儿多数也可痊愈。第三期为心肺衰竭前期,此类是危重型患儿。第四期为心肺衰竭期,此类是危重型患儿,病死率较高。第五期为恢复期。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来说,早期发现进入心肺衰竭期的症状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而在判断是否发生心肺衰竭时,最高体温、频繁呕吐、随机血糖、呼吸不规整和BNP(心衰定量标志物)增高是重要危险因素。无论医生还是孩子家长,都应特别关注出现上述危险因素的患儿,并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这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对于家长来说,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很有必要,如: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孩子接触患病儿童。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同时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需要注意的是,患儿康复出院后,虽然不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但是要对其进行1~2周的隔离。
蔡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