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品味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5月26日 星期

我心中的张爱玲


□韦风娟

一直喜欢看书,但由于时机和条件的问题,终是没看过多少,所以知之甚少。最近常去临颍图书馆,委实与很多书相见恨晚。命运又为我开了一扇窗,这扇窗是无比广袤的,窗外是一片精神的家园。在这里我可以看见我想看见的。

在图书馆,我读了很多张爱玲的书:《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色·戒》《半生缘》《小团圆》……透过历史的云烟,我看见张爱玲一个人在苍凉荒野上,孤寂凄清。而她竟喜欢这样的孤岛生活……

这个被胡兰成誉为‘临水照花人’的女人,她与胡兰成的结合是偶然还是必然?

应是她性格使然。

张爱玲童年初期的家庭是富有的,但她的幼儿时代,她母亲就出国了。父母婚姻的不幸,造就了她孤僻和略带自卑的性格。孤僻的人大多时候心扉是关闭的,但她又是渴望爱的,她的冷漠需要用极大的热情才能点燃。而胡兰成除了具有她欣赏的才气外,刚好具备对女人过于热情的特质。因为胡兰成身上有吸引她的东西,她对胡兰成敞开了心扉,献出了真挚的初恋。

张爱玲骨子里是念旧的,加上她的洁癖,甚至危及感情。所以胡兰成另有新欢的时候,她说,我将是萎谢了。因为念旧,她忘不了胡兰成,忘不了自己的初恋。“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以至于她的后半生孤独凄清,直到在美国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遇见裴迪南·赖雅。时年,张爱玲36岁。这个大她29岁的男人,作为第二任丈夫陪伴了她11年,这11年赖雅给她的只能是精神层面的慰藉和浪漫,经济上常常是捉襟见肘。

其实张爱玲一直需要的是一个懂她的灵魂伴侣。她超越了世俗的一切,与穷困潦倒的赖雅结合了,就像她说的,只要是她想做的,她会不顾一切。所以她和赖雅的结合所有人都不能理解。

她带给赖雅的是11年的照顾。赖雅多病,多次中风,张爱玲拼命写作,设法筹钱为赖雅治病,以及维持他们的生活。赖雅间或会给她一些惊喜和小浪漫。就这样两人相濡以沫了11年,直至赖雅死去。这11年是张爱玲一生中最为穷困的时期。其实张爱玲完全可以离开赖雅,可是她没有,这说明她是有责任感的,她为她选择的爱而负责到底。11年风雨飘摇,她挺了过来。

张爱玲又是极追求完美的。无论出席什么样的活动,她都要刻意隆重地打扮一番,即使是生活中的小聚会亦然。有一次,为了照一张照片,她就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化妆。

赖雅死后,张爱玲47岁,她再没有涉足婚姻。

张爱玲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这时她开始隐居在美国洛杉矶,潜心文学,足不出户。除了修改旧作,主要精力则放在翻译《海上花列传》和写作《红楼梦魇》上。并与香港皇冠出版社签订合同,由皇冠拥有她作品的独家出版权。从皇冠拿到的版税成为她晚年得以平静隐入孤岛的保障,自此开始了她的“幽居时代”。

步入晚年以后,有时她会焦虑写作的时间不够用。为了躲避记者的追踪,她平均每周搬一次家,隐名埋姓,谢绝一切与人见面的机会,包括她的朋友。因搬家的频繁,她晚年一直过着极为简单的生活。

她好像就是为了文学而生,她的一生都用于文学创作,晚年尤甚。最终,她在一个月圆之夜死去,带着她的神秘悄悄离开了,而把文字留给后人。

“生活中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她永远大胆地显露着孤傲的本性。

张爱玲看了春庚的画《永远不再》,她这样理解画中的女人,想必她曾经真实地恋爱过,现在呢,“永远不再了”。虽然她睡的是文明时代的沙发,枕的是柠檬黄花布的荷叶边枕头,但这里却有一种原始的悲怆。字里行间无不映射出她心境的悲凉。

“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得很。”这句话乍一看,不怎么明白;再一看,豁然开朗。就像她说的一样,她的故事结束了,这一生的爱情都结束了。她矢志不渝的爱情用在了胡兰成身上,实在是用错了地方。一个处处留情的花花公子,使她的爱情必然陨落;但因为心无旁鸢,她的文学因此升腾。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张爱玲。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