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品味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6月30日 星期

东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
——读萧默先生的《建筑的意境》

□李树友

建筑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国家与城市的显著标志。我到国内外任何一个地方参观游览,首先关注的就是当地的地标建筑。以前看过一些讲述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艺术的书,但像萧默所著《建筑的意境》(中华书局,2014年1月第1版),旨在对东西方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还是第一次看到,不仅新鲜有趣而且长知识。

该书封面设计朴素典雅、别开生面:橘黄色的底色上挖出一个圆洞,圆洞后边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大屋顶的一个剖面,意境深邃,引人入胜。书中新颖的知识点层出不穷,厚重的建筑文化扑面而来,精彩的讲述趣味横生,精美的世界不朽建筑插图美不胜收。该书荣获为“2014年中国好书”,实至名归。

为什么西方建筑以教堂的成就最高,而中国建筑最高成就则是宫殿?为什么前者只用石头建造,后者却以木结构为本位?为什么前者强调向高处伸展,几乎穷尽了石头材料所能达到的极限;后者却注目于横向的延伸,用大殿周围的全群建筑来衬托大殿,同样也显示出了大殿的伟大?……

这一系列的“为什么”,是建筑学家萧默站在德国科隆大教堂广场和北京故宫太和殿广场上,面对这两座很大程度代表中西古代建筑总体风格及相互间差别的建筑所提出的思考。作为早年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一生从事建筑艺术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学者,在望八之年,他的眼光没有停留于对建筑本体的欣赏,而是投注在跨时空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上。在其所著《中国建筑艺术史》《世界建筑艺术史》基础之上,“整理出一种专注于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比较的、浓缩的、可读性强一点且篇幅不大的小册子,面向热爱建筑艺术的知识分子读者”。

全书十个章节,作者始终遵循的创作原则是:“以建筑艺术展现出的面貌为引,参以建筑文化异同,选择实例,逐渐展现全貌。”

前两章中首先切入结构、形体和内部空间等涉及建筑本体性的核心问题,结合具体实例,对分别显示在建筑单体形象差异上的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萧默认为,西方向往永恒的神性,但凡重要的建筑都以石质求其现实可视的不朽;而神学观念淡薄的中国人,则更重视内在精神的不朽而无意求建筑等“身外之物”的永恒。中西建筑或择木或采石的不同本位性,根本地体现着文化的差异性。

在第三、四章中,萧默以他的比较学梳理,让我们看到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在外部空间的差异。他认为,在外部空间的创造方面,中国建筑拥有远超西方的独特成就。中国建筑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群体组合采取的院落形式,必然会创造出多彩的外部空间。

第五、六章和第七、八章分数中西园林和中西城市。在他看来,出于自然观方面的巨大差异,中西园林从形式到文化内容都呈现根本性的区别,风格旨趣大相径庭:中国园林是自然式的,尽取“有若自然”的自由式布局,讲究自然之美,追求曲折多变,崇尚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气质倾向绘画性,显得含蓄、内敛而深沉;西方园林是几何式的,多按理性的几何规则构图,注重人工之力,强调整齐匀称,热衷“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的形式之美,审美气质偏重雕塑性,显得暴露、外向而浅显。

萧默认为,中国的园林与西方的园林在布局上的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中国人崇奉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对于中西方城市的考察,萧默得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较结果: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而西方建筑群和城市却往往自由多变。

第九章讨论“环境艺术”,第十章介绍中西建筑新发展。纵观全书,作者以纵贯古今、横跨东西的深广比较学眼光,把中西建筑艺术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从建筑风格到到催生这种风格的城市的建立,从建筑文化到城市文化再到城市主人的文化,让我们领略姿态万千的建筑背后大到城市、宫殿,小到民居、园林的形态和制式所蕴藏着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处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

作为一个建筑学家,萧默在专业领域卓有建树。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有机会把自己毕生的学术研究呈现给热爱建筑艺术的普通读者,能够教会他们在流派各异、有些浮夸的建筑物林立于城市的这个时代,学会判断和欣赏,能够分析和理解建筑师的意图。他想告诉人们艺术欣赏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他害怕人们在光怪陆离的建筑形体面前,丧失自我的独立思考。中国建筑的根在中国文化,这样的根应该牢牢掌握在建筑师以及欣赏者手里。

《建筑的意境》是建筑史家萧默先生多年来对建筑文化的思考积淀,是一本关于建筑艺术欣赏的随笔集。作者的学识、修养与大家风范,在与读者的交流中,让读者感触颇深。

2013年初,没有等到《建筑的意境》出版,萧默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6岁。然而,他寄托于该书的学术精神,会为屹立世界之巅的中国建筑艺术而守望永远。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