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见习记者 杨 旭
C
画画愉悦身心
“对于我来说,画画首先是一种爱好、一种享受。平时不管我有什么烦心事,或者身体不太舒服时,只要一开始画画,什么烦恼、病痛都消失了。”何学桢对记者说,今年年初,他因为身体不适去北京一家医院做了手术,做完手术他就开始画画,一拿起画笔心情就是愉悦的。等过了两个多月去复查时,医生都惊讶他的身体恢复速度如此快。
何学桢喜欢作画,他的作品也常在市里组织的一些画展上展出,绘画水平得到了周围人的肯定,常有人请他帮忙画画,只要有时间,他都不会推辞。
何学桢的绘画之路与妻子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
何学桢的妻子孟爱莲今年74岁。提起丈夫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她笑着说:“我也不懂画,就觉得他画得挺好看的。我支持他画画。这么多年,我们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儿我全包了,他只管画好画就行。”
“其实在我画画这方面,需要感谢很多人,我的妻子、我的老师、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我才能不断学习绘画,享受绘画带来的乐趣……”何学桢说。一支笔、一张纸激起了他对生活火热的情感,也让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乐趣,他感到生活得很满足。
何学桢老人正在作画。
A
每天作画5小时
何学桢从小便对绘画情有独钟。从幼年起,他便喜欢观察自然,用一双童真的眼睛去发现自然造化之美。“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有纸,我就把捡来的烟盒拆开当作画纸。”何学桢说。那时候,他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他的画没什么主题,也谈不上什么技巧,一个人、一头牛、一片田野都能成为他作画的对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何学桢接触到专业的绘画知识,对绘画这门艺术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实践中,他发现自己最爱的是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体现出东方独具的哲学和美学观念,讲究意在笔先,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何学桢告诉记者,为画好国画,他仔细钻研各个流派,观摩名家作品,然后不断地练习,逐渐培养出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艺术风格。
如今,何学桢每天都要作画5小时以上,家中挂满了他的国画作品,有娇艳欲滴的牡丹,有傲雪盛开的红梅,有亭亭玉立的仙鹤,有振翅欲飞的雄鹰……不过,何学桢最爱的还是牡丹,他喜欢牡丹“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寓意,更喜欢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为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购买了大量专业书籍,他的书摆满了家中书柜。在书画圈子里,他还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大家一有时间就在一起切磋,共同进步。
何学桢制作的根雕摆件。
B
本版以真诚的视角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及身心健康,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窗口。或热心公益,或乐于助人,或热爱生活,或身怀绝技,或能歌善舞……若你身边有这样的老人,请联系我们。
另外,你生活中的巧手小制作或生活小窍门,你在养生、健身方面的经验,你创作的文学和书画作品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方展示的天地。联系电话: 13938039936
热爱书法,喜欢根雕
在钻研国画的过程中,何学桢还喜欢上了书法艺术,他说,要先学会写字,才能画出好画。在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中,何学桢对魏碑最为喜爱。“魏碑在书法艺术传承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要学习书法就不能不了解魏碑。”何学桢说,“说来惭愧,我对书法艺术也是略知皮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国画、书法都讲究神韵,这就需要作者去感悟自然,聆听大自然的语言。“这其中的奥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作者从自然中发掘创作灵感。举个例子,白居易有句诗,‘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春风的触感怎么化作柳枝舞动的观感?什么时候的柳枝才呈现金黄之色?这都需要作者的观察功力和大胆的想象,掌握这些技巧对书画创作很有帮助。”何学桢向记者介绍。
为了亲近大自然,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何学桢到各地旅游,海南岛的椰林风光、太行山的崇山峻岭、洛阳的牡丹盛会、北京的园林美景都给他以创作的灵感。
在写生时,他收集了许多树根。闲暇时就琢磨根雕艺术。“根雕作品不但美观,有的还很实用。你看我家摆放的好多小物件都是我的根雕作品。”何学桢骄傲地向记者介绍。除了每天5小时以上的作画时间,他还要腾出时间练字、做根雕,对于这样忙碌的生活,何学桢感到非常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