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费者发现,上线一年多的滴滴快车在北京等多个城市悄然涨价。对此,滴滴公司回应称,“在用户每次行程开始前都有明确的价格预估,点击还可以看到价格构成,用户需要明确表示接受才会开始叫车,充分保障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北京青年报》)
议论纷纷
毕竟,滴滴快车自上线以来,靠低价竞争、“烧钱”抢市场的手段已经使用了超过一年之久,再“砸钱”下去恐怕滴滴公司也会承受不起。
——乔英杰
专车平台降低或取消补贴,提高车费收费标准,实质上是专车行业回归公平的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和正常结果。
——何勇
反复验算的价格评估机制,若缺乏了对乘客的知情权保护,恐怕会因此走入“试探误区”,导致客源流失。
——宋潇
滴滴快车涨价争议倒在其次,亟须理顺的是“滴滴”要快速“漂白”自己的身份,走出“灰色地带”,公平、阳光竞争,走进法制轨道才是题中之义。
——徐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