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艺君
当她用刚在玉米地里撒过化肥的手,推开我办公室的门,她脚上沾染的田间泥土,她美丽眼睛里闪亮的光芒,携一股乡野清新纯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她叫刘瑞阁,今年51岁,舞阳县马村乡一名普通农妇。她肤色黧黑,是长年田间劳动留下的印记。脸上虽然有了岁月的痕迹,但她眼神清亮,闪动着一个有梦想的人特有的光辉。
那梦,就是她追寻了30余年的文学梦。
18岁开始文学创作
刘瑞阁1966年出生于舞阳县马村乡慕庄村一个普通农家。13岁那年,她母亲因难产去世。母亲的离世在她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有很多需要向母亲倾诉的话无从诉说,她就用笔来表达、倾诉心中块垒。她曾为母亲写过一篇《母亲,我能陪陪你吗》,记忆中母亲给她的爱,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部分。
1972年,她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别的农家女孩都在做针线活的时候,她却整日躲在家里看小说,《红楼梦》《水浒传》《红与黑》《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等国内外文学名著,像乡间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她的文学梦。她在家自学完了高中的语文课程。身边发生的触动她灵感的人和事,她都用笔记录下来。在迷茫的青春期,缺少母爱引导的她跌跌撞撞地行走,文字成为缓冲人生压力的减压筏,成为生活的过滤器,有什么不快和烦恼,就用文字渲泄出来。文字之光,助她拔开人生的迷雾,看到了朦朦胧胧的诗与远方。
18岁那年,因为写作方面的特长,她被乡文化站选中来写通讯报道,并在当时的乡文化站站长寇国英的介绍下,去县文化馆创办的“文学沙龙”学习。在县文化馆,她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青春意气风发的时候,他们畅谈文学,一起写作,互相扶持着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文学之路上。刘瑞阁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创作的小说《情悠悠》和《婚礼》在舞阳县办刊物《未名草》上发表。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更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
抱着女儿写下长篇小说
本以为可以在文学之路上永远走下去,可是,随后到来的婚姻,让她不得不直面现实生活。1991年她嫁到马村乡郭炎庄村,婚后生儿育女,繁忙的田间劳作,柴米油盐的烦琐,使她从云中漫步回到现实的地面。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放弃文学梦。她曾一边抱着襁褓中的女儿,一边写下了长篇小说《余家五姐妹》。这篇小说以姑姑家的五个女儿为蓝本,写农村女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命运沉浮。她至今还保存着这篇没有写完、纸页已泛黄的小说。
此后,儿子出生,家务和农活日益繁重,她不得不放下了手中的笔。
笔耕不辍为追文学梦
“那些年,虽然不写了,但文学对我来说一直是未醒的梦。”2009年,当年曾在县文化馆“文学沙龙”一起学习的朋友王学会从北京回乡,文友们又聚在一起,都已到中年,华发早生。王学会一直没有放弃文学,后来到北京发展,如今在一家媒体工作。王学会曲折的文学之路,又激发起刘瑞阁对文学的热爱。她那颗怀抱梦想的心又一次沸腾起来,像有一把火在熊熊燃烧。她拿起尘封的笔,抒写乡村生活的喜怒哀乐。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使命。村子里发生的事,震撼着我的心灵,促使我不得不提笔写下来,不写就夜不能寐。”刘瑞阁告诉记者,从2009年至今的六七年间,她生活的主题就是读书和写作。她的作品或许不够成熟,但都是在写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叼着烟卷在地头小憩的老汉、挥汗除草的农民、留守妇女、六月丰收的喜悦、三月希望的田野,都走进了她的文字画卷,她用文字敏锐地捕捉着乡村种种,并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当指尖敲击键盘,文字散发泥土的芬芳。阳光洒遍村落,我的梦散发着淡淡草香……”披着斑斓的霞光,愿她的文字像田间的庄稼,在乡野的沃土里绿油油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