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路3515社区,有一位老人,他能写擅画,不仅自己习得一身“功夫”,还常常免费教他人画画写字。他叫俞善理,今年89岁。7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来到俞善理老人家中,对他进行了采访。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张玲玲
俞善理老人家中的墙壁上挂的都是他自己的作品。
▲
墨香盈满室 老人善挥毫
俞善理老人家中充满书画气息,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墨香。屋内家具简洁干净,每样物品都摆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客厅的墙壁上挂着老人的书画作品。电视机后的墙壁中央挂着一幅大大的“寿”字,左侧墙壁上挂着一幅名为《清香》的梅花国画,右侧墙壁上挂着四副牡丹图。“这四幅画虽然都是牡丹,但是颜色、形态都不一样,它们是一组画。”俞善理老人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作品。
客厅后的一间房子,被老人当作了画室,一张大大的长桌占据了室内大部分空间,长桌上堆放着《唐诗300首》《山海经》等书籍及《行书字典》《九体书法》等字帖。画室的墙壁上也悬挂着老人的作品,其中一幅草书《岳阳楼记》是老人的最爱。老人告诉记者,他读过许多名家作品,最爱的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直到现在,他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全文。“这篇文章写得特别好,寥寥几句,就描述了岳阳楼的面貌,而且作者在文中的一些观点,让我很有感触。”俞善理老人说。
俞善理老人1979年从3515工厂退休后,开始学习书法和国画。 “我退休以后,写字和画画就是我的生活重心,每天写一写、画一画,我感到特别高兴。”俞善理老人精神矍铄,脸色红润,只要提起书画,他就像孩子一样开心。
从接触书画开始直到现在,练了多少张字、用坏了多少根毛笔,俞善理老人自己也记不清了。“我经常去光明路一家文具店买纸和笔,店里的老板都认识我了。上次去买尺子,老板直接送给我一把。”俞善理老人说。
有书画做伴 再累也开怀
“我小时候家里穷,只念了几年书,十几岁就做了学徒工,因为没有文化,吃了不少苦。进了3515工厂工作以后,看到很多同事都能写会读,我特别羡慕。退休后,我就自己琢磨学写毛笔字,后来又上老年大学专门学习。”俞善理老人说,因为学习书法,他接触到了国画,又开始学习国画。 俞善理老人最喜欢花鸟画,而花鸟画中,他最喜欢的是画牡丹。“有诗描述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觉得牡丹国色天香,特别美丽,所以很多作品都画的是牡丹。”
记者注意到,俞善理老人的手指上沾染着颜料,他的画室内,放置着许多笔、颜料和墨汁。老人告诉记者,每天写字作画的时间,是他最高兴的时候。以前身体好的时候,他一整天都待在画室里,现在因为腰部有疾,他每隔一个小时都会到外面走一走,再回来画画。
学画至今,老人已经有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挂在自己家中,他的五个孩子家中也挂了不少。前两年,孙子结婚,老人专门作画送给新人做礼物,这让孙子十分高兴。不仅送画给自己的家人,凡是开口向老人求画、求字的人,他都爽快地答应,完成作品后免费送给他们。“人家找我要字、要画,就是对我的支持和欣赏,我就已经很感激他们了。”俞善理老人说。
俞善理老人创作的不少作品都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您所创作的国画作品牡丹被评为优秀作品,并为学校珍藏。”“您的作品《春之舞》在第四届‘时代颂歌’全国读书画影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授予您全国读书画影时代百杰荣誉称号。”“您的作品在2015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评选中荣获金奖。”……在老人家中,堆放着不少收藏证书、获奖证书、荣誉证书,但老人对这些看得很轻,他更享受、沉醉于书画的创作过程。
免费教授书画 分享艺术之乐
采访时,在俞善理老人家中,记者见到了前来向他学画的彭德功老人。彭德功老人和俞善理老人以前是同事,跟俞善理学画已经近半年了。每次他来学画,俞善理都会认真指点他。
“我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是他教得特别认真,我每次都能学到不少东西。”彭德功告诉记者,开始时他不知道如何下手,现在已经能自己独立作画了。每次画完以后,俞善理都会为他找出不足,再教给他一些作画技巧,令他受益匪浅。
不仅彭德功老人,家属院里的一些孩子知道俞善理爷爷擅长书法绘画,闲暇时也会到他家,向他学习书法绘画。对于每一个孩子,老人都十分欢迎,热心教授他们,而且都是义务的。
“写字和画画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业余爱好和精神寄托,能教给别人,我就觉得特别高兴。以后,如果谁想学习书画,我随时欢迎。”俞善理老人告诉记者。
桑榆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