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8月2日 星期

■人物档案


王遒与部分来上公开课的孩子们合影。

王遒,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他4岁开始习琴,199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1999年前往德国学习,2000年考入柏林音乐学院研究生班,2004年获得钢琴演奏与教育双硕士学位。2004年回国,受聘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担任主课教学工作。

王遒:兴趣和坚持成就梦想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这首曲子你弹得不错,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弹琴不要太小心翼翼……”7月29日,在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大礼堂,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王遒老师在这里为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

戴着眼镜,温文儒雅,第一次见到王遒老师,许多人就被他身上的艺术气息所感染。在艺术的道路上,他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还作为引路人,帮助更多的人走上艺术道路。

受母亲影响 4岁开始学琴

王遒的母亲是钢琴老师。耳濡目染,他从小就表现出对钢琴浓厚的兴趣。母亲看他喜欢弹钢琴,就有意在这方面对他进行培养。“我4岁开始学琴,开始时每天练琴一个小时,到6岁的时候一天就要保证大概三小时的练习时间。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确定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发展了。”王遒告诉记者,学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家长的引导和支持是很重要的,“我小时候父母常带着我坐火车或者飞机到处学习。”在母亲的悉心培养下,王遒一步一个脚印,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稳。

1994年,王遒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李其芳教授。1999年前往德国,2000年考入著名钢琴演奏家克劳斯·贝斯勒教授所在的柏林音乐学院读研究生,获得钢琴演奏与教育双硕士学位。期间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音乐会,参加各类音乐节活动。2004年,他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他一直积极进行音乐文献及多媒体资料的整理、编辑等研究活动,发表多篇此类学术文章,并受邀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专题性讲座,并承担此类专项课题的科研项目。

只有坚持才能实现梦想

学琴很辛苦,没有长年累月的练习,就不会有台上的洒脱和精彩。

长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王遒对于目前孩子学钢琴时遇到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其实聪明的、有才华的孩子很多,但是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坚持,很多孩子学一段时间就不学了、放弃了,或者分散精力做别的事情,不能保证每天的基本练琴时间,这是不行的。想学好钢琴需要长期坚持,只有多付出才能有回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是不行的。”

家长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关键性的。王遒老师建议,学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不要抱着功利和目的性很强的想法,想要孩子马上就能弹出什么大曲子,参加比赛获奖,要抱着打持久战的心理,练好基本功。有的家长看孩子学了一两年没进步,很着急,还有些家长直接让孩子学曲子,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其实学琴就好比盖楼房,基础训练就是打地基。没练好基本功,即使弹会了几首曲子也意义不大。而且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兴趣是最主要的,所以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让孩子心随律动

不少孩子被钢琴高雅的外表和美妙的声音所吸引,想要学习这门艺术。因此,现在参加培训、大赛和考级的孩子很多。王遒老师曾任多项比赛评委,所教授学生曾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奖。对于孩子学琴,他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要用合适的教材、找合适的老师,师资力量非常重要,专业的训练也非常重要。另外,要有一个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如果周围有人或者家里人经常去听钢琴演奏会或讲座,孩子学琴的欲望就会有所提升。”王遒说,学钢琴需要从小受熏陶,孩子学琴越早越好。刚开始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习惯之后进步就比较快了。“想要弹得好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的乐感。培养乐感一定要多唱多听,而且要懂得欣赏。现在很多孩子弹钢琴像完成任务一样,这样弹出来的曲子是不能打动别人的。”

只有兴趣和坚持才能成就非凡梦想。王遒老师用自身的经历践行着这句话。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一步一个脚印,引领更多的人走进艺术殿堂。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