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8月2日 星期

■人物档案


青年钢琴家朱昊。

朱昊,青年钢琴家,浙江音乐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骨干教师。曾师从吴思一教授、陈庆峰教授,2005年起跟随国内著名钢琴演奏教育家杨韵琳教授学习至今。199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2013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在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班的课程,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就读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Buchmann-Mehta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阿里·瓦迪。他是第一位在德国安东·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中获第一名的中国钢琴家,中国音乐家金钟奖钢琴比赛金奖获得者。

朱昊:做古典音乐的推介者

□文/图 见习记者 陈金旭 杨 旭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文章《月光曲》中的这句话描写的是皮鞋匠兄妹听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场景,音乐那种神奇的感染力、想象力成为一些“80后”对钢琴、古典音乐最初的认知。可是朱昊对此有更深的感悟。他在10岁时就已经开了第一场个人钢琴演奏会,并且录制了DVD。20年后,他对音乐的态度仍然像个充满好奇的孩子,喜欢在原始版琴谱中发现音乐的“新大陆”。

家学渊源 幸遇良师

朱昊1986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朱昊的爷爷从事钢琴制作,他的父母都从事音乐教育,朱昊更是从小就对钢琴有一种天生的好感,总是有意无意地触碰家中的钢琴。于是,他的父母让他从3岁起就开始学琴。

在那个年代,能够沉下心来供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少之又少,因为学琴不但耗费金钱和精力,还要四处拜师,父母经常带着朱昊在上海等地奔波。好在朱昊对钢琴有足够的兴趣,他的父母也有足够的信心和坚持,更幸运的是,朱昊在学琴过程中遇到了许多良师,杨韵琳教授便是给他影响最大的一位。“每次我出国比赛,杨老师都全程陪在我身边,为此不惜放弃假期、推掉课程。有时候在杨老师家学琴,一住就是两三天,吃住都在那里。”朱昊告诉记者。

学琴的过程是枯燥而辛苦的,但少年朱昊心中总有一种动力,每次比赛发现其他小朋友弹得比自己好,他就一心想着超越对方。凭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他不断地练习,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9年,他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金奖;2012年,他在安东·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中夺得第一名,成为中国钢琴家荣获该奖项的第一人。

享受舞台 热爱讲台

屡获大奖的朱昊在国内外音乐界声名鹊起,可他并没有因此志得意满,而是潜心深造。2013年,朱昊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班课程,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他又到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布赫曼梅塔音乐学院,师从国际知名钢琴家阿里·瓦迪。

艺术造诣的提高也激发着朱昊的演奏热情,他特别享受在聚光灯下忘我演奏时的感觉。“我的双手随心而动,一曲曲乐曲仿佛从内心自然流淌而出,而台下的观众是那样安静,仿佛全世界都在聆听我的琴声,那是舞台上最美妙的享受。”朱昊说。

舞台上的光芒让朱昊享受其中,但他并不迷恋于此,他也愿意把时间投入到钢琴教学中去。2014年,朱昊开始任教于浙江音乐学院。从一名青年演奏家到一名青年骨干教师,朱昊对于这种身份的转变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可,他也在教学中丰富着自己的演奏艺术。“两年的教学中,我喜欢从学生身上看到新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灵感的源泉。”朱昊说。

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朱昊感到欣慰,他认为我们国家以后肯定会涌现出更多杰出的钢琴家。不过他也提醒家长,学习钢琴要趁小时候练好基本功,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关键要看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

琴谱之中 另有乾坤

随着对古典音乐孜孜不倦的追寻,朱昊越来越发现其中的乐趣。他喜欢研究原始版的琴谱,并寻找隐藏在其中的创作细节。“作曲家把自己的心思都写进谱子里了,通过研究原始琴谱,揣摩作曲家的想法,这个过程就像寻找新大陆一样。”朱昊告诉记者。

艺海无涯,朱昊对“新大陆”的探寻开阔着他的艺术境界,也体现出新生代钢琴家们精益求精的音乐态度。然而在朱昊心中,古典音乐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新大陆”等待着更多艺术家们一同去开辟,那就是西方古典音乐在我国民间的普及。

留学和国外演出的经历让朱昊认识到了古典音乐在国外的普及程度。演出中,他能够感觉到国外观众的热情度和对乐曲的熟悉。朱昊告诉记者,古典音乐就像是世界艺术之林的丰硕果实,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年轻的音乐家们应该继承和担负起推广古典音乐的责任,让更多的人能从古典音乐中汲取到美和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