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氛围中,父母之爱往往是含蓄而隽永的,深深地埋藏于心底,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然而在李蕴磊、张新华夫妇的观念中,父母应当积极地向孩子传达爱的信息,通过语言和肢体的交流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为孩子营造出温暖而充满安全感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他们的育儿经验不止这些。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杨 旭
陪阅读,增强孩子求知欲
李蕴磊、张新华夫妇都是小学数学老师,他们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他们的掌上明珠李沐曦今年7岁,就读于漯河第二实验小学,开学后将升入二年级。
可能是受到父母遗传的影响,李沐曦从小便对数字非常敏感,她特别喜欢和父母一起玩口算游戏,准确而快速的反应能力显示出她在这方面颇有天赋。
事实上,李蕴磊夫妇虽然身为数学老师,但并没有在数学上给予孩子过多的培养,而是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
“我认为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正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之一。所以从沐曦1岁开始,我们就开始为她的阅读习惯打基础了。”张新华说。
张新华向记者介绍,“1到2岁的时候,我们给孩子讲故事;2到4岁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一起读故事、看图画;5到6岁的时候,沐曦就开始自己阅读了,尽管有许多字还不认识,但大意是能够看懂的。”
在李沐曦的房间里,记者随处可以看到她的读物,大多都是故事类、科普类书籍。阅读启发着她的智慧,也启发着她的求知欲,她总是拉着父母给她讲解遇到的疑问,也总为找到了答案而开心不已。李蕴磊告诉记者:“现阶段并不十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要的是培养她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她感受获得知识、解开疑惑的乐趣。”
陪做家务,让孩子体验生活
采访中,李沐曦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才艺。她一会欢快地跳起刚刚学会的舞蹈,一会又优雅地弹起钢琴,显得活泼大方,一点也不拘谨。
“这孩子在家非常活泼,可是一出门,性格就变得内向,不爱与人交往。我们给她报了个舞蹈班,也是希望她能多和同龄的小朋友们交流。”李蕴磊说。
张新华认为,女儿在家和在外展现出的不同性格来源于小时候父母对她的过度保护。
张新华告诉记者:“现在做家长的,说不宠爱孩子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例外。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从小就怕她挑食营养不均衡,总要把菜夹到她碗里,看着她吃完才放心。晚上她不想自己睡,就和我们睡一起。家务活更是很少让她碰。所以这孩子在独立性方面就欠缺一些。”
从这个暑假开始,李蕴磊夫妇开始试着对女儿“放手”了。他们陪她尝试着做一些家务,给她报了舞蹈班,带着她去同学家串门,还带她去郑州体验攀岩、滑冰。这个月,他们计划带她去一趟云南。他们说,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体验生活、融入社会,培养良好的性格。尽管现在这些体验都是浅尝辄止的,但是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会有很大的帮助。
陪聊天,倾听孩子的心声
从阅读中启迪智慧,从体验中认识生活,李蕴磊夫妇的育儿方法看起来面面俱到,但他们却认为,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爱和陪伴才是主题。
陪伴首先是一种时间上的付出。从小沐曦上幼儿园开始,李蕴磊夫妇就经常陪她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运动会等活动。在家中,他们特别在意与孩子的沟通,每天都会陪孩子聊天,倾听孩子的心声。
“这个年纪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所以家长的爱和陪伴显得尤为重要,更要小心不要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张新华说,“有一次我们夫妻因为一些小事在吃饭时吵了起来,当场就摔了筷子,把孩子吓坏了,过后我们都非常懊悔。”
这件事让李蕴磊夫妇明白,对孩子仅有时间上的陪伴还是不够的,还要为她创造充满爱和温馨的家庭氛围,要在陪伴中毫不吝惜地向孩子表达父母的爱。他们说,这种表达不是溺爱,而是给孩子一种正能量的感受。表达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肢体上的。抱抱、亲亲,告诉孩子你是爱她的,让她感觉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给她的童年留下充满爱的记忆,这其实是父母可以送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