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博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8月18日 星期

早期田径很奇葩
不分赛道 频现犯规闹剧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马拉松大赛的三名运动员。

田径是奥运会最古老的运动项目,也是奥运会最引人关注的比赛项目。和现代奥运会一起发展起来的田径比赛,也经过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在早期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事儿。

1

短距离赛跑要有赛道,才能避免相互干扰。关于赛道的划分,也有一段辛酸史。

现代奥运会最早的百米赛跑就是有跑道的,那时的跑道不是画线,而是在跑道的起点和终点凿上几根木桩,每条跑道都用系在木桩上的半米多高的绳子隔开。但是400米赛跑没有划分跑道。

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100米和200米的金牌美国人都没得到,400米他们志在必得。进入决赛的四名选手中有三位美国选手卡本特、罗宾斯、泰勒,一位英国选手哈尔斯韦勒。

因为没有划分跑道,400米赛跑以往就频频出现各种犯规行为。然而美国人对此不以为然。英国的报纸《体育生活》是这样报道这次比赛的:“卡本特一直领先,进入弯道时,哈尔斯韦勒已与另一名美国选手罗宾斯拉平。并排的两个美国选手把哈尔斯韦勒一再往外挤。但哈尔斯韦勒还是从外侧超过了罗宾斯,并追赶卡本特。卡本特又向外边挤哈尔斯韦勒。眼看哈尔斯韦勒要超过去时,卡本特用肘使劲顶他。哈尔斯韦勒索性不跑了。卡本特跑到了终点,成绩48秒6。”

裁判委员会对此无法容忍,决定两天以后重赛,美国选手卡本特不得参加。两天后进行了“第二次决赛”,罗宾斯和泰勒(他始终没有犯规)为了“声援”卡本特,也拒绝参加比赛。结果,哈尔斯韦勒一个人跑,他轻松地跑完全程,以50秒的成绩获得金牌。这也成了奥运史上唯一的一次“一个人的决赛”。

尽管有伦敦奥运会400米决赛的教训,1912年奥运会400米的预、复赛仍未分道,美国运动员在复赛中再次犯规。于是在400米决赛中第一次分道进行比赛。美国四名选手与德国的H·布劳恩在决赛中相遇。最后,美国选手雷德帕什以48秒2获得了冠军。这也是奥运史上第一次400米分道比赛冠军。

2

谁抢跑谁就得后退两步

在短跑比赛中,抢跑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田径规则为此几度修改,但无论怎么改都难以让人满意。比如在最新的“零抢跑”规则中,2011年韩国大邱田径世锦赛男子百米飞人决赛,博尔特因一次抢跑犯规被罚下,就让无数人大跌眼镜。

最早的抢跑规则,虽然原始但也不乏人情味儿:就是谁抢跑,谁后退两步。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行第三届奥运会,当时的煤渣跑道周长536.45米,有一条200米的直道。8月31日进行了200米的决赛,这是奥运会田径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直道上进行200米赛跑。四名美国选手展开了决赛。A·哈恩在起跑时似乎要抢跑,很快又缩了回来,结果另外三名美国选手被打乱了阵脚,反而抢跑了。于是,除了哈恩,另外三名选手都不得不后退一码重新起跑。哈恩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一马当先,以21秒6获得金牌。

对于短跑来说,后退两步是个不小的差距。好在后来规则变了:抢跑不算事儿,大家再重新开始比赛。

但很快就有人来钻空子。在1912年奥运会的100米决赛上,美国选手克雷格看到德国选手实力很强,就利用抢跑战术来整垮对手。比赛时克雷格一共抢跑八次,德国选手被他弄得晕头转向。他第九次起跑成功,而对手已被他的“神经战”击败,克雷格最后夺得金牌。

于是国际田联制定了“二次抢跑”规则,一直沿用到2003年以前的比赛,规定一名选手允许抢跑一次,本人第二次抢跑才被取消比赛资格,参赛选手可以轮流抢跑而不被罚下。

但这个规则还是有问题,曾经出现过比赛中选手轮流抢跑高达六七次“没完没了”的局面,不但严重扰乱了运动员发挥出高水平,也对电视转播不利。

后来,国际田联施行了“一次抢跑”的规则,规定在比赛中如出现抢跑,不会追究任何人的责任,包括抢跑者本人;而第二次抢跑的运动员将被罚出场,即使不是首次抢跑的选手。

“一次抢跑”的规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冗长的比赛发生,因为总共只允许抢跑一次,但还是存在有个别选手故意抢跑的情况,于是国际田联酝酿推出 “零抢跑”。

所谓“零抢跑”就是任何一名运动员只要比赛中出现抢跑,就将被取消比赛资格,不会再给第二次机会。

世界上没有绝对合理的规则,规则确立后我们要做的,就只有适应规则。

3

马拉松为啥是42.195公里

说完短跑,再说说长跑。奥运会里最长距离的赛跑是马拉松。现在马拉松的标准距离是42.195公里,这个标准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关于马拉松项目的来历,人们都太熟悉了。古希腊的时候,波斯入侵雅典,双方在马拉松海边打了一仗,雅典人取得了胜利。为了让家里人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飞跑回去报信。当菲迪皮茨跑回雅典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 “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就累得倒地而死。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并把当年菲迪皮茨送信跑的里程作为赛跑的距离。当时那个距离约为40公里200米。

此后十几年,马拉松跑的距离一直保持在40公里左右,但往往因地制宜,没有严格标准。

1908年伦敦奥运会的马拉松赛跑路线是由泰晤士河畔的温莎宫到伦敦运动场。英国女王为了让王子们能看到这次比赛,让马拉松的出发点设在温莎宫的东侧平台前,而终点则设在伦敦运动场的皇家包厢前。这样,马拉松的全程距离就延长到了42.195公里。

虽然此后两届奥运会比赛路线仍不统一,但是自1924年起,就一直采用42.195公里作为马拉松赛跑的标准距离。

在伦敦奥运会的马拉松赛上,最后场面是令人难忘的。意大利选手多兰多·皮特里第一个到达运动场,此时他已筋疲力尽,双腿本能地支撑着身体向前。后来他昏倒在地,几秒钟后站起来又向前跑几步,然后又摔倒了。这时第二个选手进入运动场,他是美国选手海耶斯。两名工作人员跑过去,扶着皮特里跑完最后几米到达终点。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女王也鼓起掌来。尽管如此,皮特里还是违反了不得有他人帮助的这条比赛规则,因而被淘汰。

4

铁饼冠军赛前竟没见过铁饼

在田径比赛项目中,最古老的也许要算掷铁饼,这当然是因为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的杰作《掷铁饼者》。

到了19世纪末,希腊学者根据许多出土文物和有关文字记载,以及米隆的雕塑开始探究早期掷铁饼的方法。他们得出了并无完全把握的判断,认为古代的掷铁饼技术是站在一个70×80厘米的石方台上,通过投掷臂的垂直动作来进行的。于是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按这种古典技术形式把铁饼列为正式项目。

有趣的是,现代奥运会的第一个铁饼冠军、美国人加列特,只是到了雅典之后平生才第一次见识到铁饼。

1896年雅典首届奥运会上,铁饼比赛被目击者称为第一天最有意思的项目。这一天天气很冷,11名选手都穿着大衣在那里等候着试投。东道国希腊的三名选手,动作显得很漂亮。然而这可不是比谁的姿势美,而是看谁投得远。投得最远的是美国选手罗·加列特,他最后一投成绩29.15米,超过了两名希腊选手,从而获得了金牌。

加列特在来雅典之前,还从未见过这种两公斤重的铁饼是什么样子。他在美国时只是听说过铁饼这种比赛,就自制了一个铁盘,比正常的铁饼重一倍,他在家里以及乘船来欧洲的途中就是用这种铁盘来练习的。

值得一提的是,加列特是个田径多面手。他在第一届奥运会上还以11.22米的成绩获得男子铅球比赛的金牌。不过,当时世界上成绩最好的爱尔兰铅球选手霍根曾投出过14.15米,却因筹集不到路费而未能来雅典一显身手。否则,铅球金牌就轮不到加列特了。加列特确实很厉害,他还以6.18米获跳远银牌,以1.71米获跳高铜牌。这样,他以二金一银一铜的成绩成了首届奥运会得奖牌最多的选手。

据《北京日报》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