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8月23日 星期

无标题


□斯涵涵

一些求职者为了确保入职体检能够顺利通过,求助于“代人体检”中介机构。记者调查了解到,“代人体检”之所以形成产业链,根源在于就业歧视仍然存在,一些明令禁查的体检项目仍被部分单位暗地作为参考。(《北京晨报》)

由于对乙肝病毒等疾病患者的某些错误认知,伴随着一桩桩就业歧视的事件频出,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催生出一批批“代人体检”的特殊中介。

体检是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入职体检是对用人单位负责。如今初衷良好的入职体检异化成“代人体检”并形成产业链,其中的滑稽与无奈令人唏嘘。对于部分用人单位而言,求职人员的“健康资质”已成为就业者的重要门槛,检查一些不合理的项目和指标,导致求职者面对的就业压力剧增,“代人体检”成产业隐藏着求职者的无奈,以及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

我国就业促进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在2010年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中也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在入学、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服务。虽然国家明令禁查相关项目,但因体检被查出乙肝病毒而被拒绝录用或被迫离职的事件仍在上演。

“代人体检”是一种作弊行为,涉嫌欺诈与非法经营。如果是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可能会构成刑法规定的非法经营罪。而委托代检者通过代检得到的虚假体检报告,既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也因弄虚作假的行为涉嫌违法。

打击“代人体检”产业链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统一科学的体检规范,剔除就业歧视引发的不合理体检项目要求,对于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加大惩戒力度;同时要加强宣传,让代检者、代检中介、委托代检的人及全社会都明白,从事这种灰色交易存在很大风险,是违背公共道德与公共利益的违法之举。

铲除就业歧视的土壤还须久久为功。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合法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当下,我们要完善就业公平政策,严格监管执法,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当“代人体检”销声匿迹,人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真实实力和体质找到合适的工作,社会才真正进入消除歧视、倡导平等就业的健康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