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卿
来漯河参加“河南杂文名家走进中国文字文化名城”笔会,有两个许慎不时地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即漯河的许慎和洛阳的许慎。
许慎出生、生长于漯河,工作、成名于洛阳,又告老还乡于漯河。漯河与洛阳,构成许慎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地方。
或许是在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有着太多的历史文化名人,所以,许慎在“洛阳历史文化名人录”中,不显山不露水。洛阳人在谈到许慎时,往往轻描淡写,甚或一笔带过。
而漯河则不然。
走进漯河,处处可见许慎遗迹:许慎祠、许慎墓、许慎说文碑林;城内城外,满眼皆是许慎文化符号:许慎文化园、许慎宾馆、许慎幼儿园、许慎小学、许慎书店、许慎文化研究中心。使得这位1900年前的历史人物,在漯河大地上显得格外厚重和鲜活。随同许慎一起厚重和鲜活的,自然还有他倾尽毕生精力所完成的著作《说文解字》,以及著作背后深藏的生生不息、传承有序的中国传统文化。
许慎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基于他对文字学做出的不朽贡献,后人尊称其为“字圣”。漯河对许慎的重视和尊重,对字圣的敬仰和敬畏,确实令我这个来自洛阳的书生感动不已。
其实,洛阳对许慎的轻描淡写,丝毫不减许慎的光环,丝毫不损洛阳对许慎的重大影响。对许慎来说,洛阳,其地位甚至高于其家乡汝南郡召陵县(今漯河市召陵区)。29岁那年,许慎只身来到京城洛阳,正值朝廷下诏选取贤能。许慎被察举,分配到太尉府,任职南阁祭酒。虽为“京漂一族”,许慎任职的太尉府文书,却是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最好舞台。因此,入京后就随著名经学大师贾逵修业,开始潜心研究学问,并立志写作《说文解字》。
许慎在京都洛阳工作了21年。这21年,基本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巨著的初稿。一书草成,誉满洛阳。这才有了永初四年(公元110年)汉安帝命他校书东观之举。东观是东汉皇家藏书之宝库,校书之重地,亦是著名的宫廷学校。正是有了这一段经历,许慎才得以通达诸子百家著作,精研天文地理,同时也用这部书教授中官近臣习读经传,并借此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修缮巨著,被视为群儒“无双”。
公元121年8月的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在今漯河通往洛阳的大道上,一辆马车快速前进,一位年轻人端坐车上。他身后放着一只木箱子,由两个仆人小心翼翼地看护着,马不停蹄,直奔洛阳。这个年轻人就是许慎之子许冲,箱子里放的是许慎花了30年心血才大功告成的皇皇巨著《说文解字》。因日夜不停地著述而重病在家的许慎,让儿子专程到洛阳献书于皇上,以表一片赤心。果然,这部《说文解字》在京城一面世,便不同凡响,顿时誉满天下,影响至今。
洛阳对许慎太重要了,可当遇到学术原则问题时,许慎还是宁愿离开洛阳、蜗居家乡偏居一隅,也不肯让步。许慎离开洛阳,表面看来是因为当时全国接连发生大地震,朝廷命三公属下有能力的官出补州县官令,许慎被任命为今安徽固镇县令后,不愿做官,以年老体弱为由,回归故里,倾尽一生智慧续修《说文解字》。其实是与他的书生气和不善于逢迎溜须有关。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窦”字,为“孔,洞”,并且解说“狗窦”就是“狗洞”,得罪了权倾朝野的窦太后。尊崇的“窦姓”怎么可能是“狗洞”之意呢?立马让许慎收拾铺盖滚回老家。可许慎就是硬脾气,坚持真理,宁折不弯,说这“窦”姓就是与“狗”和“狗洞”有关,而且还与洛阳有关。并搬出当年太康失国、太康的老婆后缗钻“狗窦”逃回娘家后生下儿子少康之证据,据理力争。告知学界,少康后来复国,让他留在老家的两个儿子抒、宠姓窦,世代相传,这才形成窦氏。
许慎的离开,对洛阳也许不算什么,但却成就了漯河今天的“中国汉字文化名城”。由于漯河各级部门的重视,许慎在漯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许慎文化在漯河传承有序,硕果累累。
而在洛阳,许慎的故事同样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只不过是深藏闺中无人晓罢了。因此,徜徉在漯河的街巷,我总在考虑,如何把漯河的许慎与洛阳的许慎融合起来,让许慎的形象更加丰满,让许慎的故事更加生动,让“中国汉字文化名城”更加出彩。
其实,洛阳的汉字文化有许多是可以补缺漯河的。
譬如,许慎当年的老师兼伯乐贾逵、马融等许多学界泰斗,都是洛阳名人,在洛阳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许慎初到洛阳时,著名的经学大师贾逵正在白虎观以及洛阳南宫的云台定点定时讲述五经,许慎带着三分试探三分自信三分尊敬和一分不忿到了白虎观,听贾逵讲经,结果很快就成了贾逵忠实的粉丝和心悦诚服的弟子。
譬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先提到的是黄帝史官仓颉。仓颉造字之后,并没有把造字的密码公布于世,人们在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是许慎发现了汉字密码并著书立说,将其公之于世、泽被后世。所以,后人将仓颉和许慎均称为“字圣”。一个是造字之圣,一个为解字之圣。仓颉造字的地方据说有多处,其中洛阳就是其中最为可靠的一处。在今天的洛阳市洛宁县阳峪河畔半坡上,至今尚存有一个被荒草淹没的土台和一个古旧石碑,上书“仓颉造字台遗址”,这便是当年仓颉歇脚斗龟、从龟痕鸟迹中突发灵感造出文字的地方。
譬如,与许慎说文解字有着极强关联性的洛阳人物还有以造纸闻名于世的蔡伦。蔡侯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而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有学者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譬如,洛阳的“二里头夏都遗址”被发掘出来后,国内许多顶级专家学者都在考虑禹和夏的关系。著名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古史辨”运动的代表人物顾颉刚先生,就是从《说文解字》中找到“禹”字和“虫”的关联性,推测出“禹”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进而找到了禹和夏王朝之联系,并得出“禹为神”的观点。
其实,在我看来,洛阳对许慎的轻描淡写,并不代表洛阳“有眼不识许慎”,而是因为洛阳的名人实在太多,不知该把许慎放到什么位置为好,不知该从哪里着手弘扬许慎文化才好。
1985年4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河南省语言学会、河南大学、郑州大学联合举办“全国首届纪念许慎学术研讨会”,筹备“许慎研究会”,为许慎重新立碑,并在许慎墓地举行了谒墓揭碑仪式。就在“重修许慎墓碑记”在漯河许慎墓前立下不久,200公里外的洛阳城内,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建的洛阳市图书馆新馆落成。也许是心有灵犀,洛阳图书馆新馆门前,敬立的一尊巨型雕塑,就是许慎塑像。
不管是在漯河,还是在洛阳,许慎都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融入城市的文化之中。这不也说明,漯河与洛阳,在弘扬许慎文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吗?许慎在与我们相伴左右的同时,可能也在时时关注着两座城市的文化建设,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