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公共设施的初衷就是为市民提供便利,改善市民生活质量。近日,记者对我市多种公共设施的使用率进行走访调查时发现,有的公共设施被市民经常使用,有的公共设施却无人问津。公共设施使用缘何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怎样才能使公共设施充分发挥效益,真正实现利民惠民?
□文/图本报记者 张晓甫
公益自行车使用率高低不一
郾城区嫩江路大河花园门前,环卫工李大爷正在嫩江路上打扫卫生。记者走上前去,和李大爷聊了起来。“你是记者,帮俺看看这个公益自行车咋使用哩?”李大爷家住郾城区孟庙镇五里庙村。他每天早上5点就要骑着三轮车、带着工具,来嫩江路一路段扫地。“有时候早饭都顾不上吃。三轮车骑着很不方便,里面带的东西太多了,我想把三轮车存放在路口的一个门面房里。”李大爷说,他每天骑辆公益自行车上下班更方便。
记者看到,在该小区门前一字排开的十几辆公益自行车都是锃亮的,看起来经常使用。李大爷告诉记者,他每天在这里扫地时,看见好多小区居民都骑公益自行车上下班。
随后,在黄山路市行政服务大厅附近,记者看到市民王先生正在用抹布擦拭一辆公益自行车上的灰尘。“公益自行车骑着很方便,但有的地方使用的人多,有的地方使得少。比如这个站点的自行车,就很少有人使用。”王先生说。
据介绍,近段时期我市又新增加30个站点600辆公益自行车。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公益自行车站点60个(其中2014年建设30个,2015年建设30个),投放轴传动式自行车1350辆,由14名客服人员通过高度集成的数字化监控管理系统,对所有站点进行监控和调度。
“客服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热线电话,一部分是咨询如何办理借车卡和询问办理地点的,还有一部分市民呼吁多增加一些公益自行车站点,也有市民建议给公益自行车建个车棚。”市民政福彩公益自行车管理中心主管周锋说,建车棚涉及的问题比较多,要考虑到是否影响美观、是否存在安全问题,以及城市建设规划问题等,并且牵扯到很多部门。目前预计会进行三期站点投放,但是还是要进行综合考虑。在进一步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会推出更多网点和办卡点,力争做到合理设置、均匀分布,方便更多市民骑行。
健身器材“带病上岗”导致愈加冷清
正在太行山路一个街头游园健身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带着孩子在使用健身器材的时候,发现个别市民健身前经常先往手心里先吐一口唾液。“这些健身器材的把手天天裸露在外,缺乏定期清洗和消毒,每天健身的人那么多,卫生状况确实有点让人担忧。”刘女士说。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健身器材存在老化、破损等现象,经如锈蚀严重、缺胳膊少腿,比如座椅掉了链子、扶手没了表层、钉子凸出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还有很多铁制器材掉漆严重,被腐蚀的痕迹也很明显。
“那个健身器材的座椅大家都不敢坐,后面的横栏掉了。”在黄河广场上一个健身点,一位正在健身的市民指着其中一个秋千座椅说。
当记者问起这些器材是否有人维修时,市民王先生表示,不知道这些器材属于哪个部门管理,也很少见人前来做定期的维护保养。“这些设施上没有留下相关部门的联系方式,市民没法直接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只能等到有关部门发现了才能得到维修。”一位女士表示,这样只能导致这些公共设施愈加冷清。
街头游园人气冷旺明显
太行山路与纬一路交叉口东北角一个街头游园里,铺着木地板,休闲长廊里一群老人和小孩正在享受着树阴的清爽。
记者看到,这里环境幽静,尤其是一个几十米长的休闲长廊里,聚集了几十名老人孩子。他们有的在玩耍,有的在下棋,玩得不亦乐乎。“这个长廊我们午后经常来。”家住宏昌家园一期的市民王秀梅告诉记者,这里原来不是这个样子,原先游园里的公共设施常年布满灰尘,石鹿、石羊等雕塑还被人为地损坏。虽然附近有宏昌家园、波普墅家、罗马假日等小区的几万居民,但大家对原来破旧的游园都不感兴趣。
在有关部门对该游园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改造后,这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个游园改造后更加亲民了。”王秀梅等人指着休闲长廊上爬满的绿藤说,即便在高温天里,这里仍是纳凉的好地方。
相对这个游园,记者在井冈山路北段德国小镇附近的一个游园却看到另一番景象:路西的小路上每隔几米便摆放着一些长椅,绿化灌木、草坪散发着绿意。“这里缺少高大的绿化树,一到夏天,这里的长椅上就不能坐人,白白浪费了。”家住天鹅湖小区的市民张积累告诉记者,希望政府在设置公共游园时,充分考虑人性化、实用性等因素,让街头游园变得更热闹。
一个城市游园里,市民正在健身。
大河花园门前的公益自行车停放点。
我市一家机关单位公布的公共资源开放信息。
嫩江路上一个健身点,很少有人来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