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作品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9月1日 星期

南窗对月又蛩鸣


□张 乐

又听见蛩鸣了。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响起了它们的吟唱。一声声地,在寂静的夜,蘸着星光和明月,此起彼伏,于此渐凉秋日,演奏着所有的宁谧。

小时候听到蛐蛐声,总忍不住放下功课猫着腰到乱石草丛中去寻觅。听老人们讲,有个勤劳善良的农家媳妇,整年忙着给人家纺线织布做衣裳,自己却穷得穿不上棉衣,吃不上饱饭。有年冬天特别寒冷,那媳妇冻饿而死。其死后虽然变成了一种能蹦善跳的虫儿,但仍挂念着穷人的穿衣防寒之事,所以每年从立秋之夜起就大声鸣叫,意在提醒和催促人们寒天将至,赶紧准备过冬的棉衣。乡人称其为“寒蛩”,又叫“促织”,也就是当今所说的蟋蟀。旧时穷人对蟋蟀的鸣叫相当敏感。故乡就有谚曰:“寒蛩叫一声,穷人心里惊。棉衣尚未做,如何能过冬!”

虽然民间传说过于淳朴天真,但蟋蟀应候而鸣则是事实,《诗经》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当是其最恰切的描述。正因其声音急促而凄切,清秋之夜听起来如泣如诉,似唱似吟,既曾令古代的文人墨客伤时感物,亦曾唤起过游子们的乡愁,从而写下了大量诗篇。诸如:“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岳飞《小重山》)。“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贾岛《客思》)。相比之下,说旧时为寒衣而发愁的穷苦人闻蛩声而警觉,听鸣唱而忧愁,则更加合情合理。孟浩然就曾写过“促织惊寒女,秋风感长年”的《题壁》诗句。当然,这一切皆不过是人自多情而已。

后来年岁渐长,求学的生涯辗转漂泊,也渐渐淡漠了年少心情。季节转换,时间轮回,而岁月不再,光阴无驻。如今在初秋的夜里,当为生存奔波而力不从心,或为追寻理想而时运不济时,猛然闻听蛩鸣来袭,便惊“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如大梦初醒一样觉悟到韶华已逝。《诗经》里有“蟋蟀在堂,岁聿云莫”的句子,意思是当蟋蟀声响起时,一年已接近尾声了。此情此景,更有了切身的体会和认识。人生在世,长河须臾,时间易逝,功业难成。也曾深深憧憬,也曾激情满怀,东突西撞之后,梦不知所至,情不知所以。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拷问心灵,咀嚼懊恼,一任自己被时间的伤感淹没。

转念思之,“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到头亦是枉然。既然“力之所不及,智之所不能”,且闻蛩鸣唧唧,“何恨乎秋声”?平心静气,聆听蛩鸣,纵有抑扬顿挫,无分瓦釜黄钟。万物自有其运,一切顺其自然,不求宏大高远,但求力所能及。想到于此,万念释然。

此时此刻,夜深人静。夜色逐渐地将路灯一排排吞噬,女儿在身边香甜入眠,鼾声纤然可闻。心中顿起柔软,假如可以我能守尽清寒,愿意为她留下全部温暖。心情开始与蛩鸣共鸣,歌唱生命,享受生活。我心牵我手,在草虫的村落里散步。淡定,如《禅院钟声》;安详,如《春江花月》。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