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红
办公室一个同事老家是焦作的,一天上班时给我们带来一大包甜麻糖,当地又叫喜麻糖、糖稀麻糖,是她们老家流传千年的一道传统美食。这是她母亲专门托人给她带来的,满满一大纸箱。
糖稀麻糖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稀、小麦面粉,是把糖稀和面粉搅拌在一起,切成长三四寸、厚半寸的长方条,放入油锅中炸制而成。据说三国时魏武帝曹操率兵北征高干时候食用过,是焦作三大传统美食之一。在她们老家,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不给亲朋好友发请帖,只送去炸好的糖稀麻糖。
她告诉我们,在她们老家,炸制糖稀麻糖时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村子上空到处飘荡着让人馋涎欲滴的甜麻糖味道,小孩子们闻到这味道,立刻跑到办喜事的人家,围着炸麻糖的师傅跑来跑去。大人们则主动前去帮忙,大家一脸喜气,在结婚的人家进进出出、忙里忙外,嘴里甜丝丝的都是糖稀麻糖的味道。
她小时候家里穷,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作为家中长女,她一边上学一边带弟妹,操心他们的温饱。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愁下顿,姐弟三个最奢侈的零嘴就是别人家办喜事时送来的糖稀麻糖。可惜,因为父亲常常酗酒,清醒的时候少,迷糊的时候多,别人家办喜事时他基本帮不上忙,也极少有人叫他,她们姐弟吃糖稀麻糖的机会少之又少。
她父亲去世后,她和分开二十多年的母亲重新联系上了,一次闲话家常的时候,母亲听她说起糖稀麻糖,说起小时候和弟妹们相依为命的日子,不禁红了眼眶,连声跟她说“对不起”,却不知道该怎么弥补。改嫁后的母亲家里也不富裕,没有什么可以给她的,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有自己地里种的花生,就张罗着给她剥花生。她说,不知道母亲剥了多少个白天夜晚,每年一次她回去看她的时候,母亲都早早给她准备满满两大口袋花生米。“吃不完你送人也好,给你同事,好请他们帮忙照看你……”她不要,母亲固执地让继父给她放在车上。
结婚后她在漯河定居,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可她心里最惦记的还是老家的糖稀麻糖。知道了她对糖稀麻糖的喜爱,她母亲便总留意村子里办喜事的人家。一次听说邻村有人家办喜事,别人没有叫她,她仍主动去帮忙。七十多岁的人,又动过两次大手术,跑前跑后在人家家里忙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再把人家给的糖稀麻糖包好带到邮局寄给她。小小一包糖稀麻糖,邮费八十多元,是她母亲和继父一个月的生活费。可母亲只在电话里一个劲儿问她收到没、好吃不好吃。
就在前几天,她老家的村子里又有人办喜事,炸了糖稀麻糖,刚好她妹妹准备来漯河,她母亲便嘱托她捎麻糖。她母亲在别人家里帮忙一天,傍晚拿到麻糖后,连夜用干净的塑料袋裹好、装箱,第二天一大早就骑着三轮车,赶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把麻糖送到她妹妹家。
她说,自己辗转拿到糖稀麻糖,心里五味俱全,让妹妹给母亲打电话,妹妹故意在电话里骗母亲,说麻糖忘带了,母亲一听就急了,立刻给她打来长途电话。听着电话里母亲带着哭腔数落妹妹的粗心,吃着犹在散发热气的糖稀麻糖,她的泪几乎都要掉下来。
吃着甜甜的糖稀麻糖,我觉得自己的眼泪也溢满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