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华
坚定地拿起这本书时,缘于她的名字《三毛:千山万水的离歌》。三毛,一个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名字;三毛,感谢这个闷热的夏天有你,如一阵风抚平我狂躁的灵魂;三毛在我心中一直是个传奇,她贯穿了我们整个青春的记忆。从学生时代起,她的洒脱浪漫、她的狂放不羁以及她和撒哈拉沙漠的故事都对我是深深的吸引和着迷。
在这本书中,作者子衿用细腻感性的笔调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徘徊的三毛形象。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儿时的她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立和倔强,因为开始学写字时,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怎样写那个“懋”字,就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叫自己陈平,那时,她才三岁。后来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就此为笔名。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一生都在追求本真的个性,在她的精神家园里,如孩子般的透明纯净。三毛的灵魂里是住着风,在我行我素的世界里,随心所欲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同时,在感情方面,她又是细腻温柔的,展现出了一个小女子对感情的专一和执着,如:“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不要去看那个伤口,它有一天会结疤的,疤痕不褪,可它不会再痛。”“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次的品读,都是灵魂的战栗。
有人说过:最能到达天堂的地方,就是诗歌和音乐。三毛的文字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就是她用诗歌的语言张开自己的心扉在和人交流,在交流时发出了灵魂的碰撞,并擦出了生命的火花。读子衿的作品,就像和另外一个自己对话,不由自主的会让人随着她思绪在三毛的世界里游走翩飞;在书中,我们可以无拘无束,率性而为;在书中,我们可以陪着作者拥抱着三毛一起哭一起笑……
撒哈拉沙漠是三毛千山万水走遍后的归宿,而荷西则是她沙漠中的玫瑰,只需要在干涸的沙漠中保持一点水分,就能开出生命之花。三毛注定是为情而生的女子,在与荷西共处的日子里,应该是她最快乐的时光,他们是一对天真无邪的大孩子,在彼此的生命中欣赏、欢欣。在此可以从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月落乌啼》《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嗅到他们灵魂共舞的灵气和纯粹。
1979年9月30日,荷西在海底捕鱼时意外丧生,三毛悲痛欲绝,再狂放不羁的灵魂也需要人间烟火的安慰,荷西是那个和她心灵共鸣的人;是那个等了她六年的人;是她为了他放弃一切,愿意和他一起奔走天涯的人。
荷西走了,三毛的灵魂也空了,只剩下一个躯壳,虽然一个人《千山万水走遍》,却少了一个相伴的灵魂路人,从此以后,咫尺天涯,没有人知道她的心,她的情。从此以后,病魔也缠上了她,三毛在幻想与现实的世界中,冲突,挣扎,尽管后来有了妇孺皆知的《滚滚红尘》,也掩饰不住她内心的悲凉和寂寞。终于,在一个清冷的早晨,三毛用一根丝袜结束了自己年仅四十八岁的生命,如一阵风般飘忽远去,不再拘束世间所有的禁锢与牵绊,只留给我们一个回忆的曾经……
三毛,一个如风的女子,无论是她的灵魂还是她的才情,都如风一般的自由和洒脱,她的变幻和飘忽,都是一切自然的存在,即使是她随心所欲的流动,也是她生命本真的流露和舒展,我们可以用生命感受她字里行间肆意绽放的浪漫与柔情。
此时,不由得在心底怀念那首小诗,怀念那个风一般的女子: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如果有来生,
要化成一阵风,
一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没有善感的情怀,
没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洒脱,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
孤自去远行,
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
从不思念、从不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