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没有去过大别山的人,对发生在那里的长征故事不会有特别深的感情。去年11月,我有幸到大别山重走长征路,感受那个年代里的奋斗精神。
参观、体验、感受,在信阳新县大别山的几日,庄严的氛围贯穿始终,一行十多人除了到宿营地休息时有些许放松,全程压抑、严肃,多少有些悲怆的味道。而回来之后让人心怀感激、念念不忘的是,每当听到、看到与长征有关的消息,我都会下意识地产生“我看见、我懂得、我热爱”的自豪感来。
长征是彪炳史册的壮举,它打破了人类所能够承受的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每天要行走100多公里的路——相当于围着400米的塑胶跑道跑300多圈,而且全年无休坚持两年半!在这期间,不但要克服缺衣少粮的困境,与恶劣的天气、地理环境做斗争,还要不断与各路敌人短兵相接。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位红军战士牺牲,出发时30多万人的红军队伍,到达延安时只剩下3万多人。多少红军将士蹈死赴黎明,多少热血儿郎奉献铸忠魂!
尽管条件艰苦恶劣,竟然还有人在与大部队失联时,坚持一个人走完了剩下的长征路,那是一种怎样的坚持?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坚持一个人走完长征路的红军战士叫罗明榜。从百度百科的介绍来看,罗明榜出生于1910年,19岁便参加了红军。他在战斗中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曾带领战士解救过红四方面军总部首长,曾在战斗中受伤,被战友误认为牺牲。他还三次过草地、爬雪山;在去延安的路途中,他三次被国民党抓丁,最后都成功逃脱。1955年,他退伍,回到了阔别24年的家乡。2015年6月3日凌晨2时,信阳百岁老红军团长罗明榜逝世,享年105岁。
几句话就介绍完了老红军的一生。我们很难还原他的生活轨迹。因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没有微博微信客户端,也没有QQ空间,不能像现代人一样每天发出自己的动态与大家互动。他只是靠着心中对革命的信仰、对光明的信仰,用坚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不但一个人走完了剩下的长征路,还在后来参加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解放战争。退伍后他放弃唾手可得的优渥生活,选择转业回到信阳老家,种地耕田,间或从事红军事迹的宣传,不求名利,活得简单而纯粹。
他的事迹已被拍成了纪录片《一个人的东征》,在央视播放。现在当你循着他的足迹,亲耳聆听后人讲他的长征故事时,会感到深深的震撼。被反复提及的一个细节是:在一次被国民党抓住后,他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敌人对他日夜提防,周围也布满了电网,插翅难飞。一心想要完成长征的他,时刻寻找逃走的机会。终于,他发现厕所下面的土稍微松软些,适合挖地道,从电网下面钻出去。于是一天晚上,他趁着放风的机会开始挖。在探照灯的逡巡下,他不敢动作太大,也无法使用任何工具,只能凭双手奋力挖土、挖埋在土下的木桩,直到双手鲜血淋漓露出骨头也没有停歇。最后终于挖通了地道,胜利逃脱。
老红军罗明榜的事迹之所以让人记忆深刻,是因为他独自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坚持令人动容。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罗明榜知道自己必须去做什么才能完成信仰,于是无论多么艰辛,他都不辞劳苦,最终到达。他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在面临绝境时独特的韧性——打不倒、摧不垮。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陷入不同的困境。我们会感到无助、彷徨,甚至完全失去了方向。这个时候,就要像罗明榜一样,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出发,即使没有人支持,没有人要求必须到达,也要一个人走下去。朝着胜利的方向,不忘初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