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党孔恩获得国家农业部二等奖。近日,记者采访了党孔恩,听他讲述当年往事。
不愿当领导
专心搞科研
8月17日上午,在位于市区海河路老农业局家属院的党孔恩家里,记者见到了他。这位当年为国家、为漯河农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专家已经白发苍苍,除了腿脚不太方便,眼睛视力下降外,精气神儿十足,思维清晰。见到记者,已经81岁的党孔恩老人和老伴非常高兴,谈话间回忆起往事,竟然能清晰地记起准确的年份和日期。
老人告诉记者,他是1984年1月任郾城县农牧局局长。1986年秋,郾城县农牧局改为郾城县农业局。1987年,党孔恩毅然决然放弃局长的位置,专心搞科研。“我为了不当这个局长,当时县里九个常委我找了八个呢,最后终于让我退下来了。”老人风趣地说。
1987年,老人成为漯河市第一批高级农艺师。“当时河南日报的记者李树桦还对我进行了采访,我记得是刊登在1987年3月3日的《河南日报》上,好像是三版的头条位置。”老人回忆说。
1988年,党孔恩作为“河南省80万亩夏玉米丰收计划”项目的主要完成者,获得了国家农业部二等奖。“我记得,1989年,郾城县79万亩小麦平均亩产352公斤,成为黄河以南第一个亩产超过350公斤小麦的高产县,还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1991年,我成为漯河市所有行业中第一个获得国务院津贴的人,确实很自豪。”说起这些的时候,老先生思维很清晰。
一辆自行车
跑遍郾城县
据党孔恩介绍,1980年,郾城县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与区别,抽调他参加了资源普查、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的全过程。党孔恩调查分析了全县农业资源的现状和潜力,总结了建国30年来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揭示了农业发展规律,找出了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1985年至2000年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战略措施,为制定全县农业生产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受到了省及许昌地区的高度评价,荣获省和地区科技成果奖。
1983年,党孔恩负责全县水稻旱种的示范推广工作。这别说在国内,就是在世界上也属于栽培制度上的一项改革。为完成这项任务,他带领有关人员不分白天黑夜奔波于各乡村,宣讲技术,赤脚下田进行指导,并率先开展技术承包。他主持承包的480.4亩旱种水稻,平均单产228.2公斤,超过了承包指标的11%。三年间,全县麦茬旱种水稻面积发展到2.1万亩,其中样板田亩产高达640公斤。日本、德国等国的专家专程前来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7年,党孔恩坚决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挑起了指导全县农业技术的重担。从此,一辆自行车伴他跑遍了全县的每块土地。
不唯书不唯上
按客观规律办事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唯书,不唯上,更不能考虑个人得失。”党孔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86年,全省大搞小麦赤霉病防治,郾城县也决定拿出70万元贷款购买农药,全面防治。他根据气象部门对4月下旬的天气预报和当年小麦扬花期提前等因素分析确认,小麦赤霉病不可能大发生,没必要大动干戈去防治。市、县领导人接受了他的建议,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当年5月,到漯河进行小麦赤霉病考察的全国著名小麦病害防治专家方中达教授和徐雍皋教授,都对他这种精神深表赞许。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原来麦播时作土壤处理的主要农药666粉,因残毒严重被停止使用,一时又缺乏对路药物,致使小麦吸浆虫逐年回升,到1990年已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当年7月,市农业和供销部门决定购进农药3911粉开展防治,已与药厂草签了2000吨的合同。党孔恩得知后,急得直拍大腿。原来用3911粉做土壤处理,对防治吸浆虫效果不好,且污染严重、价格昂贵。为寻找对路药物,他多方打听,了解到天津一家农药厂生产的林丹粉效果最佳,就与厂家取得了联系。在有市领导参加的小麦备播会议上,他据理力争,说服领导改变防治措施。后经漯河专家论证和市长拍板,解除3911粉合同,购进林丹粉。当年使用后,效果良好。他这一争,避免了上百万元的损失。外地取经者甚多,省有关会议邀请他去介绍经验。
像这样坚持实事求是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加强农技推广、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问题上,党孔恩同样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为此,1994年,农业部召开有关座谈会,点名邀请党孔恩参加。
1998年,老人正式退休,与老伴一起幸福地安度晚年。
人物小史
党孔恩,男,1935年11月出生,郾城区商桥镇人。1984年任郾城县农牧局局长、党总支书记,高级农艺师,曾荣获“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8年,被评为漯河市专业拔尖人才;同年,作为“河南省80万亩夏玉米丰收计划”项目的主要完成者,获得国家农业部二等奖。1991年,成为漯河市所有行业中第一个获得国务院津贴的人,首批被命名为“有突出贡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