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作品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

长征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陈爱莲

1994年,我在驻马店师专上学。清明节前,学校决定全校师生步行去确山李湾村瞻仰杨靖宇烈士故居。我们并不知道路途有多远,早晨,在徐徐清风中,我们高举红旗,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走着走着,太阳升起来,越来越热,我们的脚步越来越慢,两腿像挂了重物,越来越沉。队伍开始凌乱,有人想打退堂鼓。这时,我们的系主任张建华老师在队伍前面大声说:“同学们,这点困难算什么!苦不苦,想想当年红军长征两万五,来,咱们唱响革命歌曲,加速前行!”文体委员大声领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系师生放声齐唱,歌声铿锵激越,婉转处行云流水,如金沙水拍云崖暖;昂扬处金戈铁马,如大渡桥横铁索寒。这首《长征》是我们系当年参加全校元旦文艺汇演时精心编排的节目,我们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排练,演出时全场掌声雷动。此刻,随着这激荡人心的歌曲,我们眼前出现了红军长征的英武雄姿,心中顿时充满了豪情,于是,大家重又抖擞精神,向着烈士故居前行。

后来我才知道,那次我们往返将近50公里。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长征,在以后的生活中给了我很多鼓励。但,这跟红军的长征相比,却如宇宙中一粒微尘。

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16日在江西渡过于都河开始,直至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结束,历时两年整,行程两万五千里。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如一簇簇跳动的火焰,闪耀在历史书页上。

关于长征,有几则故事令我动容、难以忘怀。

过雪山时,在砭骨的风雪中传来快乐的歌声:“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个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励大家前进。一位大姐怕她冷,就送给她一件红毛衣,她穿着红艳艳的衣裳又唱又跳,战士们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有人发现身边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她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后来,在抬伤员的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毛衣,原来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他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他,后来身上就多了这件毛衣。伤兵脱下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所有人都沉默了。“小太阳”牺牲了。那一年,她15岁。

大草地被称为“死亡陷阱“,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在她的著作中这样描绘:“一望无垠,广袤达数百英里,全是没有路的沼泽地带。走了一天又一天,极目四顾,红军所看到的,除了无边无际的野草外,没有别的东西,而野草下面则是浑水深达数英尺的沼泽。天空永远密布乌云,把大地衬托成灰暗而阴沉的地狱。”在这片地狱上,无数战士倒下,后边的部队根本不用路标,他们是顺着烈士的遗体前进的。《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一袋干粮》这些故事令我们泪下,活着走出草地的人完全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和超常的毅力。《三人行》这个故事里,身体负伤的指导员王吉文背着受伤更重的通讯员小周艰难前进,路上又遇见了一个准备放弃生命的伤员黄元庆。一个轻伤员怎么背动两个重伤员?他这样做了:背一个,走一段,实在走不动了,放下,转回去背另一个。没有食物,靠草叶补充能量。最后,他累到了。当他醒来,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慢慢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再往前看,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他往前爬。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这是一个没有以牺牲做结尾的故事,但同样让我们流泪,让我们温暖。

红军就是靠着这种无私奉献、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于牺牲、团结互助的精神走出草地,走完二万五千里路的。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神话,令世界动容! 80年过去了,在和平建设的今天,还需要长征精神吗?需要!长征精神是我党我军在战争年代用血肉锻造而成的,它已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虽然时代不同,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