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作品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11月3日 星期

长征记忆


□安小悠

我所认识的长征,从三个故事开始,它们都存在于语文课本中,读之,使人热血沸腾,双目噙泪。

那时,长征是军需处长将棉衣分给每个战士,自己却被冻死在行军路上,与大山融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是老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在严重缺食的情况下将缝衣针弯成《金色的鱼钩》,想尽办法煮野菜汤给小战士吃,而牺牲自己的故事;是《倔强的小红军》用一块有很多压印的牛膝骨骗过要分给他粮食的陈赓,最后却被饿死的故事。

长大后,长征不仅仅是课本中那几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种信仰,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之,让人心潮澎湃,骨子里萌生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抢渡金沙江、越雪山、过草地,衣衫单薄、空腹赤脚的中国工农红军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崇高的革命理想,一步一步丈量出人类历史的奇迹。

在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工农红军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徒步走完两万五千里,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为中国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许多长征的路途都是在红军走过以后才第一次有了人的足迹,变成了“路”。

长征“路”上走出的红军,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组成抗日战争的精英力量。长征胜利会师后的第二年,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发动七七事变,全民抗战仿佛由此开始。其实早在1927年,田中义一的秘密奏章,“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无耻妄言,已充分暴露了日本的险恶用心。不安分的大和民族,为了达到称霸亚洲甚至世界的野心,侵华战争蓄谋已久。或许始于1914年的甲午海战,或者始于明朝戚继光抗倭,或者,更早。

抗日战争留在漯河的痕迹并不多,那一日,我拜谒受降亭,走过一段青石铺就的崎岖道路,直面夕阳,受降亭黑色的剪影,是抗战史诗中的一滴浓墨,携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从地平面至亭上,共19.45米,建造者匠心独运,巧妙地将抗战胜利的1945年与此衔接。沿着台阶,我一步一步走得极慢,脑海中变幻着关于抗战的断章,一切风云诡谲,停留在1945年8月15日。

当广播里传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万众沸腾,多少人喜极而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屈,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漯河作为全国16个受降点之一,接受了日军31560人的投降,那一日,鹰森孝脱下军帽,连鞠9躬,并把佩挂的指挥刀双手举过头顶交给第五战区司令刘峙。

受降过程很仓促,翻遍史册,不过寥寥几笔,更别提有关影像。但漯河人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自发捐建受降亭,为所有在抗战中牺牲的先烈立碑纪念。

遗憾的是,原亭1947年毁于战火,三块原碑遗失,迄今只找到一块半。2012年,开源集团勇担社会责任,按原貌重建受降亭,并于2014年5月1日落成于河上街。漯河人有了追思先烈的窗口,手抚“受降亭”三个大字,或许我们不曾经历那样的年代,便永远无法体会历史的震撼。

漯河张俊峰老人,曾亲历战火年代,在重走长征路后,创作木雕作品《狼牙山五壮 士》《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1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他无偿捐献此木雕作品于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虽然长征已经过去80年,但是谈及那段岁月,老人依然热泪盈眶,几度哽咽,最后竟泣不成声。

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后人,“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忘革命先烈的恩情”。在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馆内展示的一幕幕艰苦、惨烈的历史画面,让我们揪心、怒目、握拳。正厅墙面展板上,手无寸铁的百姓,倒在日军的飞机轰炸下,倒在故乡贫瘠的土地上。1938年8月12日,9架日军飞机对漯河狂轰滥炸,仅茭白坑一地,就炸死炸伤200多人,堆积的鹅卵石掩盖着幼童的尸体,一位母亲立在一侧,她一手抚胸悲歌,一手攥拳怅恨,这悲与恨,已经凝固了71年。

馆内陈列抗战文物三百多件,玻璃展柜中那早已生锈的砍刀,红缨枪上的红缨,沾着烈士的鲜血,鲜红至今。历史以它不情愿的态度层层剥开,日军的军刀在白炽灯带的照射下,闪着寒光。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滔天罪恶。这漫长的抗争,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历史在这里骤然高大,它连接着生与死、爱与恨、悲与愤,还有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尊严;历史也在这里凛然奋臂,高呼出一个时代最强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正是长征精神最直接的写照。一寸山河一寸血,那段真实的岁月,充满屈辱,也充满抗争,烈士们以鲜血为颜料,砍刀作画笔,他们用眼泪和鲜血,用生命抒写出了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壮丽的史诗和最宏伟的画卷。现在,长征是一种信仰和精神的力量,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看不见的火光,像地层深处翻涌的岩浆,为华夏大地提供不竭的热能,并以其穿越时空的魅力鼓舞着新时代的建设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