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曼
年初,单位开展了好家风征文活动,父亲挥毫写下了“清白为人”四个字给我挂在了办公室。每每看到这幅字,就想起从小偎在父亲身边,听他讲我们“老于家”的故事。
我们村曾经被父亲的四世祖于德元改为“延德寨”。他是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4 年)进士,后曾出任河南学政。听父亲说,于德元因为在自己中了进士立旗杆的大礼上,把自己的蒙师给忘记了,觉得这不经意的疏忽使自己坚守的道德有了缺失,他不允许他所接受和遵循的道德理念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中断,所以,他提议把原来的村名改为“延德寨”,是想让后人记住人的立身之本在于“德”字的弘扬和延续。可惜的是,这记载父老乡亲理想和信念的村名,因为世事变迁而昙花一现。
虽然村名没能最终沿用,但是我们老于家“延德”的传统却一代代传承下来。
大伯从教师的岗位退休后,倾其一生积蓄,回到老家办了一所留守儿童学校,起名就叫“延德学校”。大伯衣不解带侍奉奶奶到97岁,被评为“感动漯河十大人物”。父亲从事文化传播工作,始终把弘扬正气、倡导社会新风尚作为立足点,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我时刻以于氏族人的立身之本要求自己、要求家人。在这个岗位干了六年,经商的丈夫的朋友没有几个知道我的工作单位。我8岁的孩子,在班里遇到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总是要去讲讲理,找找是谁的责任。
时光会抹去岁月的痕迹,但是家风的滋养却如心灵圣土的一滴雨露,不经意间就会浇灌出傲然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