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豫
如今全世界的人几乎都认识那个嘴里叼着一个大大的烟斗,留着一头长发,眼睛里流露出忧郁的目光,慈祥而又善良的老头——爱因斯坦。他已经离开我们60年了,6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
作家在这部文学作品里,着重描述了爱因斯坦的孤独,和因为他的孤独而衍生出的一个个耐人寻味又富含人生哲理的不朽故事。
爱因斯坦虽然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伟大的科学巨匠,但孤独却时常包围着他,在来到美国普林斯顿后,爱因斯坦就深深地感到了。在他写给当时的比利时王后伊丽莎白的信里说道:“我把自己关在毫无前途的科学研究中,我老了,到此地后便与世隔绝,现在更是如此。”
但是爱因斯坦之所以是爱因斯坦,是因为他不但不拒绝孤独还一生追求孤独!他喜欢和向往一个人静静的关在一间房子里思考那些深邃而又奇妙的物理现象,他的面前常年都会放着一只可以随时写字的钢笔和一沓供他验算用的白纸。但是爱因斯坦再不怕孤独也架不住一种最残酷的孤独接二连三的向他袭来。作家在文章中写道“爱因斯坦的亲人一个个离去,他们把生命一丝丝从爱因斯坦身上抽走。”爱因斯坦似乎已经听到了死神来临的脚步。但是他并不为此而悲伤和郁闷,他以自己的方式在平静的迎接死神的到来。他在71岁时就早早地立下了遗嘱,他的身边只剩下养女玛格特和私人秘书杜卡斯。这时,最让他无助的是统一场的研究却止步不前,而他反对的量子论却如日中天。1955年4月13日,爱因斯坦在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上签字后,忽然觉得腹部剧烈的疼痛,医生建议他立即做手术,但被他拒绝了。4月16日,他的病情恶化。但他艰难地坐起来想继续把计算题做完,可是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竟然连钢笔都拿不动了。入夜,他计算累了,于是将统一场草稿轻轻放在床边,平躺到病床上。这一躺竟然是他最后一次兑现自己的一个诺言——他曾经对一位最要好的朋友说:“我喜欢生命。但是如果我知道再过三个小时我就要死了,也绝不会惊慌失措。我只会更好地利用这三个小时,然后我会收拾好纸张静静的躺下,死去。”1955年4月18日1时25分,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天才像一颗耀眼的星星,陨落在美国普林斯顿的一家医院里。
爱因斯坦在孤独中平静坦然的死去了。但是他的孤独,他的崇高,他的伟大,他的人格却是永恒的,非同寻常而又永垂不朽的。曾经有人问一位热爱爱因斯坦的普林斯顿的老人,知不知道相对论?他回答说不知道,又问,那你为什么这么喜欢爱因斯坦呢?他回答:当我想到爱因斯坦时我就感觉自己不再孤独。
这才是爱因斯坦最伟大的地方。他的魅力,他的永恒最深刻的内涵也就在这里。爱因斯坦因为他研究的科学太深邃、他的思想太超前、他的人格又是几乎完美无缺的无可挑剔,所以他走在一个特定的路上,几乎没有人能够跟得上他。但是他却让活着的人感到了不孤独。爱因斯坦他一生反对暴政、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原子弹、反对推卸历史责任的德国科学家,他热爱人民、热爱真理,不嫉贤妒能、不贪财敛财。他尊重每一个普通的人,他去世前对守在床前的女儿说:“别难过,人总有一死,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我的一切都将随我一起死去。”可是,无论如何在我们这个宇宙里,爱因斯坦都是一座永恒的纪念碑。
我们热爱爱因斯坦是因为我们和他一样热爱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爱因斯坦是孤独的,但是他永远也不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