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勇
在金穗飘香的季节,省杂文界一行人来到漯河市采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观许慎文化园和许慎小学的所见所闻。
许慎,东汉汝南召陵人(今漯河市召陵区)。他自幼聪明勤奋,好读书,善于思考。当他看到某些做学问的人对经书文字的理解歧义较多,便立志写本书。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写出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此书规范了4种造字方法和两种用字方法,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作为许慎的老乡(笔者的母亲是舞阳人),一方面为故乡出现像许慎这样的文字大师感到骄傲;另一方面,也为某些人(也包括自己)在识字读字和写字方面出现的问题,感到不安。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对外语下的功夫很深,正在说汉语,突然冒出几句英语,显示出自己的不同凡响,但中文却学得不怎么样。有一次,在外地开会,我遇到一位朋友,他已经评上副高职称。我说你怎么到这里参加会议?他说他投奔到某总的“毛下”(应是麾下)当兵。“怎么样?”看他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我一愣:就这水平?我俩又说了一会儿话,他说,我最烦某书记“连篇累需”(应读“牍”)地讲话,让人提不起劲。
在一些会议上,我还听到过某些很有学问的人,在讲话时,把“联袂”读成“联‘决’”,把“棘手”读成“‘辣’手”,把“酿酒”读成“‘让’酒”,把“腼腆”读成“腼‘典’”。不知道许慎在九泉之下听到这些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讲话,会做何感想?有些字,让小学生读,他也读不错,我们成年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有些人,学历不能说不高,职务不能说不尊,可是总读错字,不仅体现了对母语的不尊重,而且影响了自己的形象。
字的读与写,密不可分。1978年,我在部队当兵,上级给我们连队两个高考指标,我是其中之一。指导员让我和另外一名战友每人先写一份简历,写完后,交给了指导员。两个星期后,团部又下指示说,我们连只能派一名战士参加高考,我因为字写得不好,落选了,失去了一次参加高考的机会。
从部队复员到地方上班之后,我意识到写字的重要性,立志每天写1小时的字,但没有坚持几天,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学电脑,在键盘上学打字,成为我的重头戏,每天就不再坚持写字了。给编辑投稿,先把字敲打出来,再给编辑送去。编辑看的是文章质量,不看字的好坏。再后来,通过电子邮箱把稿子给编辑传过去,稿子也不用打印了。我的字不好看,没多少人知道。自己给自己找不练字的理由。
这次热情的东道主领我们参观了许慎文化园,参观了许慎小学,小学教学楼上写着12个红彤彤的大字:“堂堂正正做人,公公正正写字。”窃以为,这不仅是写给在校学生的,也是写给我们这些成年人的。周恩来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我已经错过太阳了,绝不能错过月亮。字是人的脸面,字写得不好,交给别人看,是献丑。另外,如果字写得潦草,不好辨认,让对方猜字,则是浪费他人的时间。尤其是我,作为许慎家乡的人,更应该当好中华文化的推广传播者,学好识好念好字,这是每个炎黄子孙、尤其是许慎家乡人的一种自觉追求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