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

迁居新农村 日子红胜火


2009年8月20日,漯河市临颍县王岗镇周湾移民新村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鞭炮声不断,来自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淅川县滔河乡周湾村的移民喜迁新居。至今,移民们已经搬来7年时间了,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日子像辣椒般红火

2009年8月20日,一辆辆披红戴花的大、小货车满载着农具、家具,沿着新修的公路,驶入了临颍县王岗镇周湾村移民安置小区。来自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淅川县滔河乡周湾村的移民高兴地往新家搬运着东西,不少人表示,住了一辈子老瓦房,他们怎么也没能想到能住进漂亮的小洋房。据了解,对这次集中搬迁,我市专门组织了17辆空调客车和50辆大货车。8月19日下午,移民群众在搬迁地县乡干部帮助下把全部家当装好,8月20日清晨起程出发,下午3时许到达位于临颍县王岗镇的新居。当地组织了欢迎仪式,各部门还专门组织工作人员为移民送去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帮助移民搬运家具,为移民入住忙前忙后。

如今,7年时间过去了,移民的生活怎样呢?10月20日,记者来到临颍县王岗镇周湾移民新村,一排排白色外墙的房屋、一条条宽敞平直的街道映入眼帘。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看到最多的就是收获的辣椒。据村民们讲,从2009年搬到新村之后,大家都分到了地,在政府的帮扶下,技术人员和附近的村民手把手教他们种植辣椒,现在家家户户都种植辣椒。

“现在村里没多少人,有的出去打工了,有的去附近村里给人家摘辣椒,一天能挣几十块钱呢。”见到今年50岁的村民周成义时,他和妻子正在收拾家里堆着的辣椒。周成义家总共四口人,有一儿一女,儿子出去打工,他们夫妻俩在家忙活家里的几亩地,收入还不错。

据村民介绍,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是发展麦椒套种,村里还建有养鸡场、香菇大棚、冷库、鱼塘等,大家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为重点工程作贡献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兴建的一座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工程。初期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1973年底全部建成。二期工程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于2005年9月加高到176.6米,坝前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70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淹没影响了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土地面积21.7万亩,其中耕地12.66万亩,涉及11个乡(镇)、184个村、1276个村民小组、集镇3个、142家单位、36家工业企业,以及大量的道路、电力、通信、广播和水利设施。农村移民搬迁安置从2008年11月开始,至2012年3月结束,分试点、一批、二批搬迁,共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55万人。

其中,临颍县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外迁安置区之一。周湾村、闫楼村和严湾村三个移民村安置在王岗镇,罗山村安置在巨陵镇,共调整生活、生产用地、养殖小区、墓地等4331.78亩。

各移民村均配套建设有两层教学楼、村室、卫生室、超市、治安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内绿化、亮化、硬化、供排水、有线电视、网络等同步推进,成为服务完善、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示范村。移民搬迁入住后,围绕移民“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后期帮扶工作,移民群众和谐稳定。

这期间,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省南水北调办表彰奖励,赢得移民群众肯定。周湾村先后获得省文明办、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迁安移民文明村”荣誉称号,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和干线征迁工作先进集体”,严湾村获得了省委省政府“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先进移民村”,临颍县先后获得了省移民安置指挥部“试点后续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和干线征迁工作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迁安工作优秀单位”,省委、省政府“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

移民新村建设显成效

这次移民新村,我市共安置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淅川县移民5331人,分别安置在临颍县、郾城区和召陵区的4个乡镇,设6个移民安置点,分为试点、一批、二批进行集中搬迁安置。

我市移民新村严格按照新农村“五通、四改、三有”的标准建设(“五通”即村村通水泥路、通电、通安全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四改”指以沼汽建设为中心,带动改院、改厕、改厨、改圈;“三有”即村村有学校、有卫生室、有文化室)。共安排征地移民资金4.3多亿元,征用土地6912亩,建设住房1348套,人均住房面积28.83平米。

移民新村的稳定是移民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我市始终把移民村的管理及稳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致力于从源头上解决移民稳定问题。村级社会治理核心是构建村“两委”(党支部、村委会)主导、“三会”(民主议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协调管理、社会组织(经济管理组织和公共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新型移民村社会管理机制。

在此期间,创新村级管理从三个方面入手:创新村务民主管理模式,建立民主议事会、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搭建公开透明的议事平台,避免村干部少数人决定村里公共事务,实现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使得村子消除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成立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把扶持资金以项目资产的形式注入经济组织,增加集体收入;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建立物业公司、便民服务中心、红白理事会等各类公共服务组织,为移民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

通过村级管理创新工作,充分发挥了移民自治的积极因素,让移民村走向移民村事务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归位”,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移民村新型管理机制。

实施“强村富民”战略

按照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全省移民村实施“强村富民”战略的意见,结合我市移民工作的实际情况,我市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思路,从各移民村的实际出发,根据区域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认真制定发展规划,找准符合各村实际的发展路子。依据我市“强村富民”规划,充分利用省里下达的移民生产发展奖补资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和招商引资等,积极推动实施移民村生产发展项目,为移民村集体和群众带来实惠。其中周湾村建成20亩养殖场一座,鱼塘一座,6.7亩莲藕泥鳅养殖基地一处,500万吨冷库一座,香菇大棚5个;闫楼村建成60亩养殖小区一座,香菇大棚7个;严湾村建成存储1500吨的冷库一座,香菇大棚24个,招商引资的生态有机肥项目建设年收益100万元;罗山村建成1600吨的冷库一座,香菇大棚14座;郾城区申明铺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总投资800万元建成羽毛加工厂一座,占地45亩的35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占地34亩40个莲藕池;召陵区余营村重点发展旱鹅、生猪养殖和蔬菜大棚,年存栏旱鹅2000多只,占地36亩的15座蔬菜大棚种植有小西瓜及蔬菜等,还有占地20亩的10座香菇大棚。

2015年,我市把土地超支资金和第三批生产发展奖补资金共计723万元捆绑使用,为6个移民村分别购置农机具4台套,建香菇大棚30座,养菌棚25座,建800吨冷库一座。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高度重视移民后期帮扶工作,不断更新帮扶内容、细化帮扶措施、探索和创新帮扶方式,使帮扶工作切实发挥作用,解决好移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促进移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确保移民安置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临颍县王岗镇周湾村村民在收拾家中堆着的辣椒。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