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当流守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被广泛关注的时候,留守儿童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十年之后,当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成为公众议题的时候,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已经在源汇区结出了丰硕果实。
这些成果在《漯河日报》2007年的一篇新闻报道中可见感受到:“又是一度月圆时,源汇区空冢郭乡二中的亲情视频室里,九年级学生张石磊正在通过视频跟远在深圳打工的父亲聊天。在学校实施的‘安心工程’中,学校为留守儿童开通了亲情视频和亲情电话,让这些孩子随时可以和父母沟通交流。”彼时,源汇区所辖四个乡镇共有1872名留守儿童,小学有留守儿童1208名,占全区农村小学生的65%;初中有留守儿童664名,占全区初中生的35%。“如今,源汇区的留守儿童们得到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关心关爱,快乐地学习、生活着。”报道中这样描述。
截至2011年年底,全区创办农村“四老”家长学校示范点12所、城市“四老”家长学校示范点18所,建立“留守儿童之家”50多家,培训“四老”家长2万多人,3000多名留守儿童从中受益。
领先起跑 获得殊荣
回顾过往,继2009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区”荣誉之后,2011年,源汇区又被全国妇联确定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区”。当初,该区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区直职能部门横向协调,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纵向到底的“五大关护”网络。该区率先在全市创办以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四老”家长学校,并以此为依托,开办“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各种学习辅导、亲子互动活动。
为搭建关爱留守儿童的平台,源汇区还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活动,如“牵手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活动、“携手送健康”活动、“亲情夏令营”活动等,构筑了留守儿童“爱的港湾”。
完善体系 全面发展
为积极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源汇区从完善关爱体制、打造关爱阵地、壮大关爱队伍入手,不断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实现了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除了“四老”家长学校和“留守儿童之家”,源汇区还建设了8所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示范点,全区各类关爱阵地已达82个。
在教育方面,源汇区紧抓全市建设“留守儿童爱心书屋”的契机,在13个“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留守儿童爱心书屋”13个,配备图书1万余册,并创办了2个蒲公英留守儿童图书馆和5个仰韶爱心书屋,首批购买、协调图书9000多册;在认知方面,针对特殊困境留守儿童教育难的问题,源汇区组织多场感恩意识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感知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理解父爱母爱的伟大和同学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在心理方面,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缺失的问题,源汇区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活动,组织专家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心理疏导310人次、集体辅导1205人次;在法律方面,开展了“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向留守儿童和家长普及法律知识,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
每年“六一”前夕,源汇区就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评选“优秀爱心妈妈”“优秀志愿者”“优秀代理家长”和“优秀爱心企业”。
此外,源汇区还建立巾帼志愿者、党员志愿者、人大代表志愿者、政协委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6支志愿者队伍,人数达1800多人,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爱心帮扶。
留守儿童 健康成长
日前,记者来到阴阳赵镇大张庄村学校进行实地探访。
在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记者看到,这里不但配备了手工工具、体育器材等用品和设施,图书数量也从数百册增加到了现在的6000多册。放学后,同学们可以来这里娱乐、阅读,就连寒暑假也定时开放。此外,“留守儿童之家”中还设立了爱心电话和电脑,同学们可定期与家长通话、视频聊天。
校长张慧芳告诉记者:“我们学校当年是第一批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和‘四老’学校的。现在,290名在校学生中,5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为了更好地关爱他们的成长,除了‘留守儿童之家’和‘四老’学校,我们还让每一位老师都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在学校采访中,记者与几名留守儿童进行了交流。12岁的刘芊芊每周与在威海打工的父母通一次话,但电话中父母更多的是交代她照顾好6岁的妹妹,不要让爷爷奶奶操心。她说:“我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这个家庭,我要做到让他们放心。”
一路前行 踏石留印
我市现有留守儿童13.5万名,占全市14周岁以下儿童总数的30%,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75235名,父母一方在外的42738名,父母双方在外的32497名,留守儿童群体数量大、分布广、困难多。我市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历了哪些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自2005年起,我市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基层党建,依托“五老”人员创办“四老”家长学校,通过提高临时监护人的家教水平,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短时间内全市“四老”家长学校就达到100多所。2007年9月,中组部、全国妇联等7部委来漯河调研,对我市创办“四老”家长学校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2008年至2011年间,在继续推进“四老”家长学校的同时,开始探索在村委和小学分别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依托“家”开展结对帮扶、爱心代理家长等活动,累计全市布点48个,覆盖留守儿童7000多人。2010年,我市关爱留守儿童经验在全国留守儿童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2011年12月,源汇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区”。
2012年,“3年建设300个幸福沙澧儿童之家行动计划”获得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于2013年出台了相关文件,2014、2015年连续两年将该项目纳入全市十大民生实事。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新建农村“幸福沙澧儿童之家”302所,关爱覆盖近7万名留守儿童。在此期间,募集社会资金173.3万元,全市2000多名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先后捐资5万多元,捐赠书包文具近2万件。
中央提出,改革发展的红利应当惠及全体人民。我们没有遗忘那些背井离乡的建设者们,没有遗忘他们家中翘首期盼的孩子。在关爱留守儿童这条路上,我们一路前行,踏石留印,未来也将行动更快,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