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至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河南省漯河市视察。在两天的视察中,温家宝总理深入临颍县、舞阳县,到田间地头,入科研院所,察麦田、问科技、访农家、话农事,先后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与农村干部群众、农业科技人员、省市县党政领导干部面对面,倾听民情、细问“三农”、了解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情况。
温总理视察市农科院
近日,记者在市农科院采访时,这里的干部、职工回忆温家宝总理视察农科院的情形时,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仍然能记得温总理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
市农科院院长张运栋当时是副院长,他全程参与了温总理在市农科院视察时的接待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运栋仍然很是激动,他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温总理会来,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和咱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视。”
张运栋记得温总理下车后,直接来到市农科院实验楼。在品质分析实验室和分子育种实验室,温总理向工作人员询问了有关实验检测工作情况,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面筋检测实验。随后,总理又来到位于办公楼二楼的河南省农作物展室参观。
张运栋说,温总理当时提到“在实验室看到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很多,要让这些设备和仪器真正在基层发挥作用”,这不仅是对我市农业科技的肯定,更对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仙美是市农科院总农艺师、研究员,河南省优秀专家,从事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工作已30多年。温总理视察时,张仙美负责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厅的有关准备和接待工作。
“自己培育的品种能够参加全省新品种展示,并且在自己参与组织的展示厅里接待温总理,那种感觉无比激动,也无比自豪!”张仙美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的科研人员,在温总理来漯河视察时,她最受鼓舞的就是总理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这条腿一定要硬起来”,这也让全院干部、职工备受鼓舞。
农业科技创佳绩
面对温总理的殷切期盼,进一步增强了市农科院做好农业科技工作的信心。2012年以来,该院以温总理视察农科院为契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我市农业发展大局,认真实施“科技立院、创新强院、人才兴院”战略,结合工作实际,统筹规划、科学部署,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三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记者了解,2012年以来,市农科院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共22项,其中,获省级奖13项,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9项,审定颁布了地方标准栽培技术规程9项,发表论文158篇,每年争取和承担省部级科技项目10余项,先后选育农作物新品种12个,其中国审品种6个,选育的红薯新品种漯紫薯1号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鉴定的紫薯新品种,填补了我省该领域的空白。科研实力在全省农科系统处于领先水平。“漯”字牌小麦、玉米、芝麻等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在豫、苏、皖、冀、鄂等省累计推广面积7000多万亩,增产粮食3.5亿公斤。
近年来,市农科院先后荣获全省农业科研系统先进单位、“漯河市服务‘三农’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漯河市直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三等奖”、“党的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省、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等17项荣誉称号。
村民们收到温总理回信
近日,记者来到舞阳县莲花镇韩寨村采访了韩记栓老人。今年已经78岁的韩记栓老人身体非常硬朗,走进他的家里,墙上悬挂着与温总理的合影。
说起当时的场景,老人还历历在目。“当时是下午两点多,我就坐在温总理的右手边,总理第一句话就问我贵姓和年龄。得知我已经74岁,还称呼我为老哥。”想到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总理,对自己称兄道弟,韩记栓老人就非常的激动。在激动之余,老人还不忘跟温总理拉家常,聊村里乡亲们生活的变化。
看到眼前的温总理比电视上的瘦,韩记栓老人就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总理,你瘦了。”同村的村民马毛接了一句:“总理瘦了,群众胖了。”韩记栓老人回忆,当时自己已经在家吃过饭,而温总理从邻村来到自己村直到离开时都没有吃过一口饭。
“所以我第一眼看到温总理时就感觉他瘦了,才有感情地说出一段动情的话。”韩记栓回忆当时说完这句话后,现场响起一片掌声。同在现场的村民刘汉业还告诉温总理,政府给自己的母亲发了一个领取养老金的小本,老人很激动,向总理表示感谢。总理听完村民的话后,说这本子里有钱了,老人就可以有钱花了。但是这本子里的钱还不多,我们还得努力,让里面的钱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总理上车离开前,还拉着我的手说,老哥,你要保重身体,我祝你长命百岁。有机会我再回来看你。”韩记栓说。
2012年5月份,距温总理来韩寨村视察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不少村民在想念温总理的同时,希望给温总理写封信汇报一下村里的夏粮的收获情况,盼望温总理在百忙之中能再回到村里看一看。韩记栓当时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大家伙一致同意推荐他代笔写信。
“2012年5月27日开始给温总理写信,当时大伙儿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给总理‘捎话’。韩记栓就在一旁边听边记,草稿写了一遍又一遍。大伙儿总觉得给总理有说不完的话,这封信先后写了七遍。6月3日,给温总理的书信最终写好。”韩寨村党支部书记韩红回忆说。
“请河南省转告韩寨村乡亲们,来信收悉,得知小麦喜获丰收,十分高兴,衷心祝愿大家日子越过越好!”2012年6月13日,温总理对韩寨村村民的这封来信作出批示。相关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来到韩寨村里,将温总理的美好祝福和殷切希望传达给村民,村内一派欢腾。
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转眼四年已经过去,韩记栓老人的家里虽然简单朴素,但已经“四世同堂”,一大家人生活得幸福美满。村里越来越干净漂亮,村民们的生活也渐渐富裕起来。“我们老一辈人,都是一点一点儿看着村子在变化。以前住的都是草房,路上只要一下雨都是泥,根本没法走。”韩记栓老人回忆前几年,家里条件差不多的才盖平房,拖拉机很值钱,村里有汽车的村民也很少。现在走在韩寨村里,每条路都是铺的水泥路,在文化广场上还有健身器材。在村里转一圈,就会发现大多数村民盖的都是两层楼。村里的汽车现在至少也有30辆。
尽管韩记栓老人已经78岁,但是他和老伴经常下地干农活。“我家的8亩地,一直都是自己在种。以前粮食也打得少,一亩地最高也就800斤。除去交的粮食,刚够家里人吃。现在雨水充足的情况下,能达到1300斤,多的还能卖成钱。”韩记栓说。
“现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村里不少孩子都外出上学或者打工,许多地都流转给别人了。50岁以上的村民都留着地自己种,收获粮食的同时锻炼身体。一些家里夫妻两个人都外出打工,虽说现在工厂经济效益不景气,但是至少每月也能挣几千块钱供全家人生活。就连每逢集会,集会上卖衣服的商贩都说我们韩寨村村民的收入高。500元一件的羽绒服,在其他村里大家都嫌贵,在我们这一天能卖8件。”韩记栓笑着说,村里的一系列变化,都是得益于党的政策好,让村民得到实惠,腰包也就自然而然的鼓了起来。
2012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市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