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

薛付喜:坚守农村文化阵地


舞阳县莲花镇薛寨村的薛付喜,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喜欢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且创作了不少作品。

编写《薛寨村志》

2005年,退休后的薛付喜看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离开村庄外出工作,对自己的长辈、村子的历史和一些人物的事迹并不了解,他便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编写村志。

为了详细掌握村里的资料,薛付喜从构思、采访、入户调查和编写一步一步慢慢开展。为了摸清薛氏渊源,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薛付喜翻看了许多书刊,走访村民,跑遍了舞阳薛姓居住较集中的六个村庄,寻觅祖先遗迹、碑刻、婚丧嫁娶礼仪和方言民谣等。白天薛付喜去村里高龄老人的家里,听老人讲筑寨抗匪的事迹及薛氏家谱,晚上就在家里画草图、写初稿。

考虑到村志的严谨性,画“农户旧址图”和“薛寨农户现状图”时,薛付喜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根据自己儿时记忆与访问情况,按比例绘制。“编写其中的薛氏家谱时,我走访了村里的每一户姓薛的人家。在聊天中摸清每户上至五六辈人的生卒年月。”薛付喜说。

初稿完成后,薛付喜委托当地学校的老师打印成册,并交给村里有文化、在外工作的人进行修改。经过大家的修改后,再印制成书。村民们看到后,都纷纷表示要把《薛寨村志》传承下去,特别是祖先筑寨抗匪的精神,应该代代相传。

记者翻开薛付喜家里的《薛寨村志》,书中共有十二章、五十五节,记录了薛氏迁舞六百年大事记、政区改革、薛氏渊源及舞阳薛氏血缘关系、历史遗迹传说和薛寨家谱全集等。记者了解到,《薛寨村志》编写成书时,正赶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县文化馆一行六人来到薛寨进行调研,决定把《薛寨村志》作为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之一收藏。

和他人一起创作《舞阳颂》

2012年6月,薛付喜和村民薛自芳创作的2800字《舞阳颂》完成。为了便于保存和阅读,薛付喜还用毛笔书写成小楷长卷,粘贴在家中的墙上。仔细阅读《舞阳颂》,字里行间涵盖了舞阳县的风土人情。远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人物、历史典故,近到舞阳县的变迁、发展,以及温总理视察舞阳、农村人享受社保和五保户受到照顾的情况,甚至连邮政业、交通业、农业等方面的变迁、发展也概括了进去。

薛付喜回忆道:“2012年3月17日,温家宝总理来到舞阳视察。激发了我和同村朋友薛自芳的创作灵感,就商量着准备写写舞阳的变化。”

一星期后,《舞阳颂》的草稿就写了出来。为了让草稿的句子更加通顺押韵,白天忙完农活,晚上薛付喜和薛自芳就在一起研究。他们俩前后修改了四五遍,才觉得满意。薛付喜用毛笔工整书写成长卷,交给舞阳县委老干部局作为“七一”献礼。

不用扬鞭自奋蹄

如今已经70岁的薛付喜,从来没有停下过手中的笔,而是更加努力地创作。在他的家中,除了整箱的手稿和书籍,还有一本厚厚的书籍《守望》。

2009年到2015年,薛付喜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对古今英雄的敬仰之情,对民间曲艺唱词等收集整理,编写出《守望》一书。全书约14万字,共分十章、五十一节,记载着他自己十几年的创作成果。除了单独成册的《薛寨村志》,里面还收录有《舞阳颂》、《成语接龙》、《识字挂历》、《贤言絮语》、《华夏文明传承歌》和《二十四孝》等。

记者仔细翻看书中的每一页,发现其字体不同于其他书籍。“因为复印这一本书,需要不少的钱。我自己也不会电脑打字,所以就用毛笔抄写全部内容,花费了半年的时间。”薛付喜拿着书感慨地说。后来舞阳县委宣传部上报市委宣传部,2016年1月,他被评为“十佳市民”。

薛付喜家中的墙上,除了悬挂着《舞阳颂》,还有一篇手抄《漯河颂》。“漯河在创建文明城市时发生的变化,让我看到老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创作了长诗《漯河颂》。”薛付喜从2016年1月份到8月份,写出了3800字的《漯河颂》。长诗从历史、地理、城市发展等几个方面,写出漯河的发展和变迁。怀着对漯河未来的美好期盼,薛付喜希望将来能再写几篇歌颂漯河的诗篇。

薛付喜向记者介绍《舞阳颂》。

人物小史

薛付喜,1946年生于河南省舞阳县莲花镇薛寨村,1963年毕业于舞阳二中,1971年入党,1964年任薛寨村的大队团支部书记,2005年从莲花镇政府退休。尽管只有中专文凭,但在退休后的11年里,薛付喜一边种地,一边进行业余创作,把自己几十年所见所闻记录下来。2005年开始编写《薛寨村志》。2012年6月,和同村朋友薛自芳创作完成《舞阳颂》,2016年创作了长诗《漯河颂》。经舞阳县委宣传部上报市委宣传部,2016年1月,薛付喜被评为漯河市“十佳市民”。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