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失原稿近70年的《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英文原始译稿在美国被发现。《饥荒》未曾发表过的第21章至36章,共十万七千多字,经由学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回译,将在2017年第一期《收获》杂志上全文刊载。
这两天,这个消息堪称轰动,被视为文学界特大喜事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相关微博10个小时内被转发了2000多次。
《饥荒》手稿丢失
《四世同堂》结局残缺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我们目前所读到的通行版本,其实是残本。
这部长篇小说创作始于抗战后期,是老舍以“文章入伍”投身抗战文艺运动的作品。全书分为三部:《惶惑》、《偷生》、《饥荒》,老舍计划总计写100节。因为时局动乱与身体疾病的影响,直到1945年,老舍才完成前两部的连载写作。此后老舍受邀赴美,在美国完成了第三部《饥荒》的创作。在此期间,老舍与美国作家浦爱德合作,将《四世同堂》前两部和尚未发表的《饥荒》,译为英文后合成一册,交哈考特·布雷斯公司,以“The Yellow Storm”(黄色风暴)之名,删节后于1951年2月在纽约出版。
《饥荒》老舍一共写了36章。在他回国后,交与上海《小说》月刊刊出前1至20章,后16章未发表。遗憾的是,“文革”期间《饥荒》手稿丢失,《四世同堂》的结局就此残缺。
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时,从《四世同堂》英文版返译了最后13段。但是这不是老舍的原稿,是经过美国出版社和编辑大量删减后的节选本和删改本,即便补充了故事的大致结局,却难以体现老舍先生创作的设想和原貌。
今年是老舍逝世50周年。据悉,《四世同堂》的增补本将由“活字文化”出版。这一版不仅增加了第三部的最后16章,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也以1946年初版时的版本为底本以靠近原貌。
让老舍自己出来“说话”
赵武平称自己是半拉子老舍研究者,他从没想过这几年潜心做的事情,会引起这般轰动,“我最大感觉就是干了件搬运工的事,佚失原稿在图书馆放了那么多年。”
二十多年前,赵武平写过关于“中国早期特工在美国”的研究文章。他为此查阅大量档案,意外地发现了同时期老舍的痕迹,便对老舍研究产生了兴趣。这些年再到美国,他找到了近千件老舍档案,它们分藏在四五个图书馆内,很多内容都是国内未关注过的。
经过多方对比和鉴别,赵武平最终确认了哈佛大学图书馆所藏的老舍英文译者浦爱德的档案中,不仅有老舍其他未刊信函,还包括浦爱德翻译的《四世同堂》全稿。他形容第一次看到相关档案时,就如同掉进兔子洞里一样震惊,“所有材料都保存得非常完整,老舍先生画的草图、人物分析等,都保持着原貌。”
赵武平将他发现的英文原译稿和英文出版稿进行了对读。比如,他发现未被肢解的英译第三部《饥荒》原始内容比出版后的英文版(哈考特版)多出九章。而从哈佛影印原稿回国后,赵武平开始了艰难的回译过程。
他说,“我只能还原老舍的文本,让老舍自己出来‘说话’。”
《收获》杂志副主编钟红明是这部作品的责编。她透露说,“老舍先生不跟你啰嗦,关于北平民生方面的几个细节描写,就让你吃惊。”比如,老北京人做买卖是最讲规矩的,可是抗战胜利前夕,饥荒来了,居住在小羊圈的日本人最先开始连抢带偷。肉铺没有肉卖,更怕人连生肉都抢,好不容易有肉可卖的时候,掌柜的就晚上把肉切块包好,放在鞋盒子里,卖肉的时候先收钱再取出来。卖烧饼的筐子也加上盖子,还上锁,买主交了钱,他们再小心地开锁拿饼。环境逼得把人人都当成贼来防。祁瑞宣买了两个烧饼,一个极瘦的人将烧饼抢了去,要是搁在以前他不会追,但在非常时期,他拔腿就追赶而去。那个极瘦的人跑不动了,面朝着墙壁站着。原来是熟人……
在钟红明看来,老舍写出了剧烈社会变动中复杂的人性,小羊圈胡同的故事,浓缩了众生相。
英文版封面上
有中文书名《风吹草动》
这部作品书名在英文版本有几次变迁。
此书的中文名目是《四世同堂》没有什么疑问,但是译成英文时它的书名被改成了《黄色风暴》,据老舍的信中说这是他的主意,因为这或许更贴近美国读者的理解且有异域色彩。
有趣的是,在英文出版时,除了《黄色风暴》的英文名字之外,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有着四个醒目的中文书名《风吹草动》。这样,这本书就有了三个书名。
到底是谁给了它这个书名,是老舍先生的主意吗?这些已经不得而知了。
赵武平认为,目前的这个新译稿,虽然不是老舍原来计划和完成手稿的全部,但他认为,这一版本能让新一代读者更近一步接触老舍原作。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认为,“此次被发现的翻译版本不能称之为‘全本’,只能说是最接近于中文原稿的英文回译稿,我们通过对英文手稿的靠近能进一步推敲出,英文手稿可能离真正的原稿有多远的距离。《四世同堂》仍有遗憾,希望出版者能同时呈现中英两个版本。”
老舍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对文本的认识要客观理性。
傅光明首先认为,赵武平的发现本身有意义、有价值。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饥荒》英文原稿此前不全,现在全了,这对研究老舍具有史料价值。
但同样值得提及的是,老舍当年赴美后,条件变了,只能出英文本,《四世同堂》因此并未写完。未写完的部分由老舍口述,浦爱德用英文写成,再由老舍进行润色、加工和修改。“因此,英文原稿是否严格意义上属于老舍,似乎也不能那么说,因为有两个人的智力劳动在其中。”
傅光明强调,将在《收获》发表的这个文本,是赵武平的中文译文,并不是老舍的中文原创,加之英文稿又是老舍与浦爱德的合作,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个文本显得很微妙。
对此,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四世同堂》责编王海波也表示,要客观看待即将面世的回译稿。她说,1982年,翻译家马小弥女士仿照老舍的文笔,从英文版翻译了最后13章内容,凑齐了100章。尽管是节选本,但马小弥从语言风格、用字习惯上是下了功夫的,和老舍创作风格、行文习惯比较贴近,“虽然也有遗憾,但作品保持了完整性。”据她透露,该版本得到读者的认可,“应该说马小弥的翻译,也让赵武平的译文面临挑战。”
《饥荒》原始译稿全部找齐、译出,老舍先生的家人已经得知此消息,但老舍女儿舒济拒绝予以回应,“我要再研究一下,不能胡说八道。”她说这个事过段时间再谈。晚综
《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