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丹
最近“暖男”盛行,常指那些会照顾别人、细心、体贴的男人。我家也有这样一位“暖男”,虽然他只有两岁。
几天前,我陪儿子在小区里玩滑梯,儿子先爬了上去,要我也上滑梯和他一起玩。我拗不过他,就踩着梯子往上爬。梯子的最高处有一个拱形门,一米左右的高度是为小朋友设计的,我只能弯着腰、低着头过去。在我低头过拱形门的一瞬间,站在门里面的儿子赶紧伸出一只小手,护着我头说:“妈妈,慢点,别碰着头了。”直到我过了拱形门,他的手才挪开。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儿子手心里的“暖”。
儿子暖男气质的形成并非偶然,和我平时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出生后,我并没有成为大包大揽的全能型妈妈,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意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在劳动中获得快乐,在照顾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儿子1岁,刚会走路,我就鼓励他每天早起自己把纸尿裤扔到垃圾桶。偶尔,我会做个“懒妈妈”,让儿子帮我拿他力所能及的东西,让他自己收拾玩具。很多时候儿子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也是表扬多于责罚。渐渐的,儿子就主动承包了许多家务,吃完饭,他会收拾碗碟并端到厨房;我削水果,他会主动把果皮扔到垃圾桶;跟奶奶出门玩,会提醒奶奶拿钥匙。儿子的责任感在无形中建立了起来。
即便儿子在家务活方面表现出了“暖男”的品质,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很多地方仍需家长的引导。有段时间,儿子喜欢无缘无故地打人,尤其是和他比较亲近的家人。我通过育儿书籍了解到,这可能是孩子想表达爱意,却用错了方式。我于是暗中思考应对的方法。有次和儿子玩得正开心,他忽然扬起手打在了我身上,嬉皮笑脸地等着我的反应。我没有发火,而是假装委屈又痛苦地说:“哎哟,你打得妈妈好疼啊。”儿子一看,我难受得几乎要哭了,赶紧跑过来安慰:“妈妈,不疼了,我吹吹。”他摸着我的脸,嘴朝着我“受伤”的地方轻轻吹气,就像平日里我哄他那样。我趁热打铁说:“儿子,你喜欢妈妈可以亲亲脸,但不能打,那样妈妈很疼,知道吗?”小家伙一脸内疚地说:“知道了。”又在我脸上亲了一下。
就这样,我用自己的“软弱”改掉了儿子的坏毛病。儿子也慢慢觉得,原来妈妈也会疼、会累,是需要呵护的。吃饭的时候,他会给我夹菜;看到我嘴角的油渍,会拿纸帮我擦拭;睡醒了,他会摸摸我的头,然后喊我起床。他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我,这些方式,都是我平时照顾他用到的。我也很乐于享受他的体贴,并且时常告诉他,他是男子汉,妈妈是女孩子,男子汉要懂得保护女孩。
由人及物,儿子在其他方面也常常表现出“暖”的一面。有时候他不小心碰到了桌子,疼得哭起来,只要孩子没有受伤,我会抱起他说:“儿子,不哭了。你看,你碰着桌子了,桌子好疼啊,你要不要安慰他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就立刻转移到了“受伤的”桌子上,这样既及时地让他停止了哭泣,又培养了他的同情心。久而久之,儿子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暖暖的爱。
培养“暖男”并不是为了在生活中得到他的照顾,而是为了让他懂得关怀、学会感恩,让他有一颗满怀善意、热爱生活的心。作为母亲,我希望把这些好的品质传递给他,希望他能像个小太阳一样,温暖他人、照亮自己。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漯河晚报》副刊微信公众号“人文沙澧”,阅读美文、感悟生活,了解文化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