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

可卸载让手机软件不再任性


□程赤兵

12月23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官网发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明确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卸载。规定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详见本报今日03版)

手机预装软件不可卸载,是长年困扰消费者的一大难题。如果这些预装软件都是保障手机基础功能的软件也就罢了,偏偏许多软件根本没用,不仅没用,有的还占内存、耗电量、费流量,甚至恶意扣费、泄露信息。消费者不但不能卸载,还得忍受这些软件动辄自动打开,导致运行变慢的苦恼。

为了卸载这些像“地雷”一样的预装软件,许多消费者不得不求助某些强力卸载软件。但下载新的软件,又有可能被捆绑其他软件,而且效果也不能保证。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好好一部智能手机,使用体验和使用寿命都严重受影响,消费者还得承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很多人将手机预装软件称为“耍流氓”、“牛皮癣”,体现了痛恨,也体现了无奈。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强大的利益链,每预装一款软件,厂商就可能获益上亿元。如此庞大的黑色利益链,是预装不可卸载软件的诱发原因,也是存在基础。消费者因为没有法规依据,很难与这个利益链抗衡。

智能手机出现已经许多年了。如果说在新事物涌现之初,管理者尚不太了解,没能迅速确立规则,还有情可原,那么如今市场和产品都已经成熟,就必须要建立规则,进行规范,把原来那些蛮横、粗暴侵占消费者权益的做法彻底消除掉。从这个角度看,工信部的新规,表现了规范手机市场的明确态度,也意味着手机市场开始走向“真正的成熟”。

当然,仅仅是“可卸载”还不能让智能手机变得干净。手机上一些软件不使用中文,甚至“警告”消费者卸载会影响使用,消费者既不知道这些软件的作用,也不明了卸载的后果。所以,要将这些规则落实下去,还应该有更多的细则。比如管理者应对基本功能软件进行审核,给予特殊标识,比如所有应用软件应该有详尽的中文说明,并对消费者承诺不会自动启动、泄露信息等等。这些,都需要一步步推进。

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使用智能手机,下载APP也成了家常便饭。此时,智能手机的厂商们应该珍惜羽毛,先前一些流氓草寇的行为要改掉,不应该再为利益去使用“下三烂”的伎俩。实际上,已经有部分较大的手机品牌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工信部的规定出台之前,就主动表示要让预装软件可卸载。这无疑是积极明智之举。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