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 辉)12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龚德才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公共图书馆》)发表题为《8500年前丝织品的分子生物学证据》长文,报道了对贾湖史前遗址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贾湖两处墓葬的人体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分析,表明8500年前的贾湖居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
12月25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龚德才教授,他和他的团队经过六年的艰苦探索,逐渐建立起一套丝绸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方法,研究成果已在多个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
“古代的生产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科研人员的关注重点,纺织技术更是如此。”龚教授说,新石器时期,一系列纺织工具,如陶器、骨器和石器等常有发现。然而,在遗址中,却很难发现丝织品存在的直接证据。
据他介绍,印度学者通过显微形态对比的方法,证明了哈拉帕和昌胡-达罗遗址(公元前2450~2000)出土的铜器表面残留有蚕丝纤维,提出了印度在4000年前已经开始使用蚕丝。奥地利学者通过分析古埃及木乃伊卷发中的纤维疑似物,确定其为蚕丝纤维,从而推断距今3000年前的古埃及已经开始使用蚕丝。
在我国的一些遗址中,也有与丝绸相关的文物出土。如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约4000年前的茧壳,河南荥阳青台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4500年前的丝麻织物残片,浙江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约4200年前的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炭化的绢片。此外,还有一些更早的间接证据,包括纺织工具以及与蚕和蚕丝相关的符号、图案和装饰品等。
贾湖遗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此次贾湖遗址蚕丝蛋白残留物的发现,将中国丝绸出现的考古学证据提前近4000年,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明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对于丝绸发展史的研究起到关键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贾湖遗址两处墓葬的人体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
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