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1月4日 星期

让温暖成为一种精神尺度


□文 峰

这几天,人们都在告别2016,喜迎2017。因为是新年之始,很多新闻也格外引人注意,它们有了“新年首个”的标签。比如,安徽淮南一位卖野菜的老人收到50元假币,伤心落泪。路过的一位大姐当场拿出100元,塞给了老人。老人不肯收,说“你也不容易”,但大姐说“就当我是你的孩子”。这则新闻被网友称为2017年首个感动。(新华网)

这样的“首个感动”,超越了地域界限,人们对其围观并点赞,成了当日的微博热词。从横向和纵向看,这则新闻被人们广泛关注的原因大体有二。其一,老人本身是社会特别关注的对象之一。古人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老人和孩子,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社会的一种习惯,因为他们给我们一种弱者印象。并且,这里头存在一种认知判断,就是对弱者的恻隐,以及对他们被伤害的一种愤懑。这种愤懑是一种激烈的情绪,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其二,这则新闻在感情基调上存在很强的反差。一方面,用假币骗卖野菜老人者,是一个负面典型。并且,这样的事件在我们的社会并非孤例。这类人没有耻感,让人齿冷,人们会自发地对其谴责。而另一方面,塞钱给老人的大姐不仅做了善事,而且那句“就当我是你的孩子”确实足够温暖,它能够提升一座城市的温度。因为帮助别人,并且珍视别人的尊严,这样的善无疑是大写的。二者在人格境界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理想生活质量的追求。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就是人们努力的空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观点是常识。新的一年需要新的希望、新的接力、新的赓续。初升的第一缕阳光,会令人心头一热;夕阳最后的余晖,会连接万家灯火,这样温暖的画面应该常驻人们心中,成为让自己更温暖的精神光源。


上一篇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漯河日报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