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有消息称:在澳大利亚的肉类市场,有大量“重组牛排”和“胶水牛排”,都是用“次品肉块和肉胶”拼接成的。消息一出,就有大量媒体进行了转载报道,也引起了消费者的担忧。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日前对北京的一些肉类市场进行了调查。记者发现,多家中小型超市中出售的牛排配料表中都含有一种叫“卡拉胶”的成分。对此,专家表示,按照相关规定,卡拉胶不得用于生鲜肉中,但可用于调理类肉制品生产加工。在标准规定的限量内使用,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多种冷冻“调理肉”配料含“卡拉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在售品牌的牛排大多为腌制的冷冻“调理肉”。包装大部分采用不透明纸盒,有一两款是透明的塑封袋,里面的牛排呈比较规则的圆形,切面有一些白色的纹路,但含量少且不清晰。网友爆料的粘合剂,就是配料表中的“卡拉胶”。
记者在其他小型的超市冷柜前也看到,大部分品牌的火腿肠配料表里,也有“卡拉胶”这一成分。
除了一些线下的超市,记者注意到,“澳洲菲力牛排”“黑椒西冷牛排”“进口牛排套餐”等在生鲜电商平台上也十分受欢迎,一百元多元就能买到10片左右的牛排。不过记者还发现,在线上销售的牛排商品配料表中,商家大多标明了牛肉、食用盐、味精、酱油等,而未提及“卡拉胶”。
专家:“重组牛排”不等于“劣质肉”
这个“卡拉胶”究竟是什么?“重组牛排”是不是劣质牛排呢?据专家介绍,牛排按加工方式可分为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原切牛排指未经任何预处理、直接切割包装的整块牛外脊、牛里脊,属于生鲜肉。重组牛排是借助肉的重组技术,加工而成的调理肉制品。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表示,包括重组牛排在内的调理肉制品一般会添加水、调味料等辅料,也可能使用卡拉胶、谷氨酰胺转氨酶等食品添加剂。而借助重组技术将其重组、二次成型,冷冻后出售,不仅提高了碎肉的利用率,还丰富了肉制品的产品种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肉的分割或修整过程中产生的“碎肉”不等于“劣质肉”。
专家还表示,按照相关规定,卡拉胶不得用于生鲜肉中,但可用于调理类肉制品生产加工。在标准规定的限量内使用卡拉胶,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晚综
消费者如何区分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
■延伸阅读
在购买牛排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查看产品标签来区分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原切牛排标签里只有“牛肉”,如果标签中有配料表,出现其他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则为重组牛排。
通常情况下,原切牛排内部细菌总数不高,不必加热到熟透,“五至八分熟”也可食用。重组牛排由于经预先腌制,或由碎肉及小块肉重组,内部易滋生细菌,可能导致产品细菌总数偏高,在食用前应烹饪至全熟。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