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但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还需要进口……现在事情有了新变化,太钢集团已完成笔尖钢制定标准的工作,并生产出中国制造的笔芯,据悉相关产品已完成第六轮测试。这些笔头一些企业已开始使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人民网)
评价中国造出圆珠笔头,心理暗示、精神激励是一回事,现实的利益权衡、得失计算则是另一回事。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这一新成果,必然意味着中国制造又有了一项新产品,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赢利领域。可是,从造出产品到产品变现直至形成稳定的收益,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一家市场化的企业来说,圆珠笔头的故事显然才刚刚开始。
其实,倘若跳出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情绪鼓动,公众最终还是会发现,国产圆珠笔头还是存在着许多有待厘清之处。比如,诚如许多人所担忧的,花费巨资研发一项高度成熟、利润有限的大众商品,其投入与产出之比是否合理?再比如,基于精细化的产业分工和广泛的全球贸易交换,我们又是不是确有必要执着于造出圆珠笔头?凡此种种,可谓见仁见智。
现实语境下,国产圆珠笔头的制造成功,其最大的意义,首先在于实现了某种心理的满足以及产业自信的再确认。而除此之外,其整个研发过程所带来的诸多基础技术的积累,也必将转化为其他产品、其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或许可以说,造出圆珠笔头,从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所演示的,是一种以重点产品突破带动关键技术进步的产业进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