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鹤
看完《追风筝的人》,这两天一直在脑海中反复回想。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他们情同兄弟。由于阶级和种族的差异,阿米尔从没有承认过哈桑是他的朋友,但在潜意识里,哈桑单纯忠贞的情谊早已深植于阿米尔的内心。
阿米尔一心要获得天性刚强的父亲更多关注,所以极力想在一年一度的冬季风筝巡回大赛中赢得比赛去证明自己。哈桑在帮他追风筝时,被和阿米尔有宿怨的贵族少年阿塞夫及其同伴暴打。由于懦弱,12岁的阿米尔躲在暗处目睹了这一切而没有出声。事后,阿米尔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也无法继续面对哈桑的忠诚。他不惜诬陷哈桑偷窃,迫使哈桑和其父阿里离开。
阿米尔单纯地以为哈桑从他的生活里消失,他就能逃避自己内心的审判,然而在良心的天平上,他清楚地知道,他欠了哈桑永远难以偿还的良心债。五年后,阿富汗内战爆发,阿米尔和父亲逃离了战乱的阿富汗,远离故国,哈桑成了阿米尔要埋葬的过往。
阿米尔和父亲在美国重新开始生活,他们父子关系也一度恢复到阿米尔从小一直渴望的样子。一直到父亲病故,阿米尔学业有成,娶妻成家,并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哈桑和故国成了前尘旧事。直到一通电话打破了阿米尔生活的平静。电话是阿米尔的忘年交拉辛汗打来的,拉辛汗已病入膏肓,他劝阿米尔重回故国,帮他处理一些事。阿米尔疑虑重重,犹疑不决,但拉辛汗一句话击中了他的心:那儿有条成为好人的路。
带着赎罪的心态,阿米尔踏上了重回阿富汗的路。但历经20年的战乱,喀布尔早已不是阿米尔记忆里的故乡。满目疮痍,民不聊生。阿米尔躲避战乱,克服重重艰辛找到了拉辛汗,然后又通过拉辛汗找到了哈桑,彼时哈桑也已娶妻生子。
拉辛汗和哈桑妻儿在喀布尔度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直到哈桑和妻子被塔利班武装分子枪杀在街头,哈桑的独生子索拉博也下落不明。拉辛汗请求阿米尔找回索拉博,在阿米尔的推脱中,拉辛汗告诉了阿米尔一个惊天秘密:原来哈桑是阿米尔父亲的私生子。父亲的高大形象在阿米尔心里轰然坍塌。但父亲早已作古,只有活着的人继续背负罪责,阿米尔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心路历程后,接受了哈桑是他同父异母弟弟的事实。他决心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只因他和父亲都亏欠了哈桑。
阿米尔踏上了寻找索拉博的艰辛路途。历经九死一生,阿米尔终于将索拉博带出了魔窟。至此,阿米尔终于获得了心理的救赎。一年后,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去玩,他为索拉博去追风筝时,心里说出了那句哈桑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当那代表希望和信仰的风筝再度放飞的时候,我们都相信,阿米尔和索拉博之后的人生都会走向圆满。
在这部感人的小说里,我为战乱的阿富汗无辜受难者心痛,随主人公阿米尔的心路历程时而纠结,时而凄惶,那代表忠诚、善良、正直、勇敢的风筝一直在我眼前漂浮。不论种族、阶级、地域还是年代,我们每个人对仁爱、善良、诚实这些人类天性中美好品质的不懈追求都没有改变。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代表什么,都值得我们勇敢去追!